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述评

  • 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

    赵鸿;斯崇文;

    <正>全球约1/3的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慢性感染者约3.5亿,每年至少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我国1992年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国内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75%[1],属于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后,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明显下降[2]。

    2008年02期 v.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9 ]

专家论坛

  • 乙型肝炎病毒动力学研究进展

    姚碧莲;张欣欣;

    <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快速的病毒复制和清除的动态过程,每日有大量病毒产生和消失。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促进了病毒动力学的数学分析。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对研究对象(原型)的一种抽象或简化。有学者应用数学模型研究抗病毒药物作用下HBV在人体内感染、复制、释放、清除

    2008年02期 v.1 4-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3 ]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

    万谟彬;

    <正>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迅速,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增多,可供临床选择的机会增多,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成为临床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对于所有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初治患者而言,所有已经批准的抗病毒药物都是一线治疗药物,都可以选择。但是,对任何一个具体的患者,毕竟应当有一个最佳或优先的选择方案。药物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包括患者本身的因素、药物的因素以及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程度、与医生的配合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在药物选择中应当加以考虑的。

    2008年02期 v.1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靶点和发展方向

    王凯;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约4亿为慢性感染者。HBsAg疫苗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HBV感染,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有效抗病毒治疗,能够诱导疾病缓解,延缓或阻断肝

    2008年02期 v.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5 ]
  •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白启轩;贾继东;

    <正>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也是慢性肝病的共有病理变化。肝纤维化的特征改变是肝脏中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如若病因持续存在,肝纤维化逐渐加重,肝小叶正常结构遭到破坏,中心静脉区和汇管区出现间隔、假小叶形成,即发展为肝硬化[1,2]。肝硬化不仅可导致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还可发展为肝细胞癌。有报道显示,肝硬化5年后发展成肝癌的概率达17%,而10

    2008年02期 v.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4 ]
  • 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杨永平;

    <正>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50万例[1]。我国每年发生肝癌的人数达60余万。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具有早期诊断难、发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临床特点。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可能治愈肝癌的唯一方法,但70%~80%的患者确诊肝癌时已为中晚期,无手术切除时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近年发展的非手术治疗技术可延缓甚至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肝癌非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述。

    2008年02期 v.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肝衰竭的诊治进展

    张大志;

    <正>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1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1.1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脏作为全身物质代谢的中心,其

    2008年02期 v.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预防策略

    董家鸿;赵之明;

    <正>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手段已经问世四十余年。在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的终末期肝病。在所有肝移植受体的病因中有80%直接与HBV感染有关。但是,此类患者面临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风险,严重影响移植效果。欧美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显示,若无合理肝移植后HBV感染的预防,移植物可在3~6个月再感染,术前HBV复制活跃的受体1年乙肝复发率超过96%,3年生存率仅为44%,因此,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预防对于提高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02期 v.1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4 ]
  •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演变和评价

    陈成伟;

    <正>临床上药物性肝病或称药物性肝损(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人们和临床医师足够而广泛的重视。大多数临床DILI不能被明确区分,且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有关DILI的诊断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对有关DILI的诊断一直存在困惑。一方面,DILI发病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临床表现与用药的关系也常较隐蔽,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其次,由于医院体制的问题,消化科医生常把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转送入感染科,而不少肝脏病相关医师的诊断兴奋点在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或所谓的病因未定的病毒性肝炎,常忽视药物性肝炎的存在。再者,至今为止,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确诊方

    2008年02期 v.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5 ]
  • 他汀的肝脏安全性及其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范建高;朱永湘;

    <正>他汀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早期干预、强化降脂、长期用药"理论的提出,他汀的安全性问题也倍受关注。当前,对他汀肝脏毒性的过分担忧已影响到高脂血症的常规治疗,而对安全性的正确评价则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心脑血管获益[1~11]。虽然横纹肌溶解和肝毒

    2008年02期 v.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1 ]

综述

  • 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治疗进展

    项晓刚;谢青;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WHO估计全球HBV和HCV慢性感染者分别超过3.5亿和1.7亿。由于两种病毒因子都是经肠道外感染传播,并且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所以HBV和HCV重叠感染现象的发生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两种病毒都流行的地区,可达1%~15%[1~5],实际的重叠感染流行率在有些地区则更高。关于HBV、HCV重叠感染预后的文献报道看法不一,一些研究报道,重叠感染导致肝脏组织学改变更严重和更快进展为肝硬化[4,6]。也有其他的报道不支持这一观点[7]。关于治疗的文献报

    2008年02期 v.1 40-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4 ]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李俊;王贵强;

    <正>1950年瑞典医师Waldenstrm首先描述了一组年轻妇女的慢性肝炎,表现为黄疸、高球蛋白血症和闭经,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以后的研究发现这组慢性肝炎与其他肝外自身免疫综合征有关,由于出现自身抗体曾被称为"狼疮性肝炎"。1965年Mackay等人将之称为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20世纪60~70年代的几项研究证实了糖皮质激素和(或)硫唑嘌呤免疫抑

    2008年02期 v.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2 ]

诊疗指南

  • 慢性肾脏疾病中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指南应用概要

    魏来;王梅;

    <正>指南1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评价1.1决定什么样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应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1.1.1建议CKD患者检测HCV的感染。(弱)1.1.2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5期透析患者)和等待肾移植患者应当检测HCV感染。(强)1.2维持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检测1.2.1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第一次透析前或者从某一透析中心转诊至新的透析中心时应当检测HCV

    2008年02期 v.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3 ]

国外医学之窗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冷纤维蛋白原

    Aurélien Delluc;David Saadoun;Pascale Ghillani-Dalbin;Damien Sene;Jean Charles Piette;Patrice Cacoub;沈兰洁;

    <正>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慢性HCV感染是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主要病因。MC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以血清中存在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即II型混合型CG)为主要特征,可累及皮肤、肾和神经系统[1~3]。II型MC含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IgM具有抗IgG类

    2008年02期 v.1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5 ]
  •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稳定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使用:一项荟萃分析

    Jeffrey S Berger;David L Brown;Richard C Becker;沈兰洁;

    <正>在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中,血小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5]。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这在不同类型的患者中都已得到了证实[6~11]。"抗血小板药物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Collaboration,ATC)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相关研究,其结果证实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接受抗

    2008年02期 v.1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7 ]

临床试验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王磊;

    <正>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的核苷酸类似物,其二磷酸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mu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逆转录酶抑制剂。该药已于200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并在HIV和HBV重叠感染的患者中显示出对HBV野生株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

    2008年02期 v.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6 ]
  •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闫杰;谢雯;成军;

    <正>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者,约占总人口数的5%[1]。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预后不良,可进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HBV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针对HBV的抗病毒治疗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目前得到公认的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 IFN-α)和核苷(酸)类似

    2008年02期 v.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继续医学教育

  • 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临床应用现状

    谢尧;

    <正>干扰素的发现至今已有50年历史,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干扰素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和抗病毒的治疗。在抗病毒的治疗中,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干扰素α是人体内自然存在的生物分子,具有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活性的双层效应。在抗病毒效应中,由于不同病毒的生物特性不同,而对不同病毒体现出不同的抗病毒效应能力。

    2008年02期 v.1 74-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临床病案讨论

  •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患者1例

    刘坤;房继莲;王豪;

    <正>患者男性,51岁,因体检发现HBsAg阳性19年,尿黄1个月,乏力、纳差、腹胀半月入院。既往HBsAg、HBeAg、抗-HBc阳性,ALT正常。2年前出现ALT升高(60~262U/L),无自觉症状,未治疗。半年前劳累后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ALT464U/L。患者的两位姐姐及一位弟弟为慢性HBsAg携带者。无饮酒史、用药史及输血史等。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无阳性体征。乙肝五项示抗-HBs、HBeAg、抗-HBc阳性,HBVDNA5.942E+05拷贝/毫升。

    2008年02期 v.1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会议报道

  • 2008年美国肝病学会年会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报道

    魏来;

    <正>2008年美国肝病学会年会于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上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内容仍然以干扰素为抗病毒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重视通过预测、个体化和联合治疗提高应答。同时,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新药研发正持续稳步的发展。

    2008年02期 v.1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稿约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稿约

    <正>《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采取光盘版与印刷版配合成套的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2008年02期 v.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第十九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APASL2009)通知

    <正>第十九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APASL2009)将于2009年2月13至1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这是继1982年以后第二次在香港举办APASL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多学科相结合的肝脏病学,为了符合这一目标,大会将举办研究生课程,包括"肝病介入性治疗",此外,大会将与美国肝病协会(AASLD)、欧洲肝病协

    2008年02期 v.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