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崇哲;杨泽福;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与介入组,每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功能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舒张/收缩末期的左室内径均有所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溶栓组(t=1.2261,1.2478;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溶栓组(t=9.4210,8.0536;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介入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溶栓组(t=10.1770,3.8132;P=0.0000,0.0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与实施PCI均能改善患者左室功能,PCI更优于静脉溶栓,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14年05期 v.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1 ] - 程佳;张晶;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早期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早期未经治疗的RA患者的血清和滑膜液标本,以同期就诊骨关节炎(OA)患者为对照,共纳入30例未经治疗的RA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OA患者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A患者各标本中IL-17表达水平,同时分析IL-17表达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的关系。结果在本组病例中,RA患者不仅血清中的IL-17水平明显高于OA患者[(289.5±103.2)ng/L∶(86.4±30.3)ng/L,P<0.05],而且滑膜液中的IL-17水平亦显著高于OA患者[(336.4±105.3)pg/ml∶(95.7±22.5)pg/ml,P<0.05]。RA患者血清中hs-CRP和RF水平分别为(44.6±12.3)mg/L和(215.7±56.2)U/L,DAS28评分为(5.6±1.5)分;直线回归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水平与hs-CRP、RF及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17水平在早期未治疗RA患者血清及滑膜液中明显增高,IL-17可作为RA患者病情活动的监测指标之一。
2014年05期 v.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1 ] - 李世荣;周永丽;陈楚燕;
目的研究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出生的204例新生儿,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择期剖宫产组与阴式分娩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NBNA评分及免疫指标。结果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9.92±0.25)分、(9.93±0.34)分,阴式分娩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9.83±0.43)分、(9.94±0.27)分,两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NBNA评分的基础分、加分、转头次数、头竖立时间、踏步反射步数与阴式分娩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同性别新生儿中,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明显高于阴式分娩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明显低于阴式分娩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男性新生儿Ig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新生儿,而IgM、IgA水平明显低于女性新生儿(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两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择期剖宫产会降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增加患病机会。
2014年05期 v.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9 ] - 蒋凤军;张亚丽;王素君;李向阳;马凯峰;李恩峰;
目的探讨针对疝气患儿开展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提高术后恢复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2.27±2.08)分钟,总出血量为(1.64±0.16)ml,术后活动时间为(12.74±1.74)小时,总住院时间为(2.31±0.94)天,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58%,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疝气患儿开展微创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效降低手术风险,起到促进术后恢复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4年05期 v.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9 ] - 张凯博;文翠容;吕宏宇;李进;
目的对传染病医院的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对本院878名军人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SCL-90中,传染病医院军人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躯体化因子阳性比率较高;传染病医院军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惧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军人常模(P均<0.05);传染病医院军人除人际关系以外SCL-90各因子均明显高于普通常模(P均<0.05);EPQ中,传染病医院军人P、N得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和普通常模(P均<0.05)。结论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是传染病医院军人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2014年05期 v.6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5 ] - 王秦川;席聪;周剑锋;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粉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用于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2014年05期 v.6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9 ] - 吴伟民;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对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分别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所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所制订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为期2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2014年05期 v.6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0 ] - 程凌;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体检的1108例中老年人,并将其分为非肥胖(BMI<28kg/m2)无脂肪肝组(795例)、非肥胖伴脂肪肝组(136例)、肥胖(BMI≥28 kg/m2)无脂肪肝组(82例)和肥胖伴脂肪肝组(95例),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研究,肥胖组脂肪肝发病率为40.7%(72/177),明显高于非肥胖组的14.2%(132/9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和女性收缩压(SBP)、TG和血糖等方面比较,肥胖组均高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脂肪肝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即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比较,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医院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应有针对性地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2014年05期 v.6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4 ] - 张永光;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9.2%,明显高于对照组(3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9 ] - 丁志远;
目的本文对小儿暴发型心肌炎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探讨小儿暴发型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80例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儿。结果 80例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儿经治疗后,治愈50例,好转14例,死亡16例。小儿暴发型心肌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热症状,同时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展为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结论小儿暴发型心肌炎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起病急、进展快和死亡率高,临床上应采取早诊断、综合治疗的方法。
2014年05期 v.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郭锡池;许晓玲;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以完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予6 ml注射用疏血通加250 ml 0.9%NaCl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日,5 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于每晚睡前服用。对照组予20ml丹参注射液加250 ml 0.9%NaCl注射液静滴,1次/日。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有效率为72.7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用药起效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早,两组之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前后,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液流速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9 ] - 蒙钟文;
目的对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00例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单独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脉压、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表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014年05期 v.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2 ] - 王志勇;余化龙;何宁;刘志刚;曾云;韩珩;郭乐运;熊敏;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内外Halo-Vest固定与植入物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Halo-Vest外固定和植入物内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颅骨牵引配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患者伤处,并用Franke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2.1)个月。X射线正侧位片检查两组患者的伤处脱位均复位,颈椎的生理弧度得到了恢复,观察组患者复位所需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缩短,并且观察组患者完全复位率高,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离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alo-Vest外固定与植入物内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大大改善复位功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2014年05期 v.6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1 ] - 覃刚;韦阁;赵顺吕;林龙宝;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经关节镜实施韧带重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腓肠外侧皮神经术后的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146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关节镜实施韧带重建术治疗,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并予1000-KT检测,在屈膝30°及133 N的压力下对双膝的前后位移差进行测量,予膝关节的轴移试验及IKDC健、患侧的膝关节检查。结果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8例患者腓肠外侧皮神经出现术后损伤,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ACL断裂患者经关节镜实施韧带重建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患者腓肠外侧皮神经可出现损伤,需依据患者个体化标准制订可行方案,给予有效预防。
2014年05期 v.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8 ] - 黄晓阳;刘安庆;岑景文;李伟;卢文浩;
目的研究讨论通过低频超声波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相关指标,主要表现为VAS和ADL评分。结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直位最大负荷量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频超声波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时疼痛状况和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2014年05期 v.6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5 ] - 周源;王静成;
目的研究分析对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临床期间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6例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所有患者临床期间均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情况。结果本研究中36例(77.8%)患者疗效评估为优,6例(16.7%)患者评估疗效为良,2例(5.6%)患者疗效评估为可,治疗优良率为94.4%;治疗前患者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48.59±6.50)分、(67.04±10.04)°,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87.03±12.35)分、(96.03±11.04)°,治疗后的HSS评分水平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HSS评分水平及膝关节活动度,且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重视和广泛应用。
2014年05期 v.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2 ] - 伍松涛;谭安;张建才;郭颂;周鸿雕;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骨折内固定术(IF)对于股骨颈骨折(TF)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8例TF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THA治疗;对照组给予IF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0.1±5.2)天,较对照组患者[(90.3±15.1)天]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为(55.6±15.2)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为(76.2±23.6)分,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评分为(58.6±11.6)分;较对照组患者的(41.1±14.2)分,(47.3±25.1)分和(40.2±11.4)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优良率为78.13%(50/64),较对照组[46.88%(30/64)]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HA治疗中老年TF疗效显著,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下床功能锻炼时间,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5期 v.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2 ] - 徐新华;
目的对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分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组(27例)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2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Nerr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等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人工肱骨头置换组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大。而两组患者在Nerr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肌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接近,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2014年05期 v.6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萧扬飞;赵兴举;王琛;
目的对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的54例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不同阶段无显著变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同时保证神经减压效果。
2014年05期 v.6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曾柏伦;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5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及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检测。比较伴食管损伤组和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之间的食管动力及餐后酸反流时间之间的差异,并比较酸反流组患者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之间食管动力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结果伴食管损伤组与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食管pH<4的时间及食管pH<4的Demeest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大于伴食管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酸反流组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及食管蠕动传播速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酸反流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弱于非酸反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蠕动性收缩功能可能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有关,但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无关。
2014年05期 v.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朱承栋;陈朝霞;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其血清胃泌素及胃泌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88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基因表达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胃溃疡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治疗效果相似。胃溃疡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的胃泌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但是胃泌素浓度与未根除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十二指肠溃疡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胃泌素基因表达水平与胃泌素浓度降低幅度均优于未根除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泌素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胃泌素分泌增多,且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密切相关,对于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不仅与胃泌素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还同胃酸负反馈等其他因素相关。
2014年05期 v.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5 ] - 侯焱森;张力;吴云;刘永国;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胆道修复术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胆道修复术的22例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其中有12例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治疗,10例行带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瓣修补组和脐静脉瓣修复组发生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管炎症,分别为4例(33.33%)和3例(30%),各组不良反应分别相加得出胃瓣修补组8例,脐静脉瓣修复组5例,两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得出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采取胆道修复术(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术)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术后并发症状轻微,无死亡病例发生,可以作为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
2014年05期 v.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袁恩;罗青华;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对于复杂性肛瘘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确诊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根据自愿入组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亚甲蓝染色技术进行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发现内口数量多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MRI检查可以提高复杂性肛瘘手术的临床疗效,可成为该病的术前常规检查。
2014年05期 v.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4 ] - 罗婕;胡晓桦;
目的探讨分析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本院治疗的5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总改善率分别为67.86%和85.71%,均高于对照组的39.29%和57.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为晚期胃癌的化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案。
2014年05期 v.6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2 ] - 吴迪;王晓磊;
目的观察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中放射性心肌及肺损伤的情况,为食管癌放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治疗的3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全组处方剂量60~68 Gy,在规定95%的计划靶区(PTV)达到处方剂量的前提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肺及心脏组织受照射时剂量体积与损伤关系,以及临床因素与放射性心肌及肺损伤关系。结果通过临床观察,与未发生放射性心肌及肺损伤的患者相比,放射性心肌和肺损伤患者的心脏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V45、V60、V75、V90,肺Dmean、V20、V3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临床观察,食管癌调强放疗中放射剂量学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放射性心、肺损伤的发生。其中肺Dmean、V30、V20的剂量是放射性肺损伤的关键因素;心脏Dmean、Dmin、V45、V60、V75、V90是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关键因素。
2014年05期 v.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 - 王淑清;王静;高永健;邓京玲;王磊;
目的观察不同咽部麻醉方法对胃镜检查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行胃镜检查患者318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6例,观察1组106例,观察2组106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即利多卡因胶浆1支含服。观察1组利多卡因胶浆含服后5分钟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观察2组利多卡因胶浆含服后5分钟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5分钟再次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结果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不适症状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胃镜检查患者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好,可极大减少患者不适反应。
2014年05期 v.6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翟文慧;黄志刚;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于急诊迅速准确诊断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对18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证实并应用超声检查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并按照不同病理分型计算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同时分析其漏诊率。结果在182例患者中,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符合率为86.8%,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检出率为68.2%,较其他类型低。结论超声检查具有快速、经济、无创的优点,可为老年急性阑尾炎的急诊诊断提供及时客观的依据,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易发生漏诊。
2014年05期 v.6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乔婉晴;涂巍;
目的研究乳腺癌实施化疗后癌干细胞、P-糖蛋白及耐药蛋白在残存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化疗前后癌组织中癌干细胞、P-糖蛋白及耐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化疗后,残留癌细胞中的癌干细胞含量上升且形成的微球体直径增加,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6.3615,191.3086;P=0.0000);患者化疗后,残留癌细胞中癌干细胞内谷胱甘肽转移酶π、拓补异构酶Ⅱ的阳性表达率上升,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9775,4.4002;P=0.0461,0.0359);患者化疗后,残留癌组织中P-糖蛋白表达水平上升,而耐药蛋白表达水平上升极其明显;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极其显著(t=6.5045,11.2765;P=0.0000)。结论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残存癌组织中的癌干细胞含量上升、P-糖蛋白及耐药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上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2014年05期 v.6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5 ] - 李燕;
目的分析与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时辰化疗方案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期性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需根据药物特点采用时辰给药法,对照组患者仅按常规方法进行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预期性呕吐分级、其他不良反应、生存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0.0%,总控制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6.7%,总控制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与总控制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预期性呕吐分级恶心因子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化疗时,采取时辰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缓解预期性呕吐症状,降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2014年05期 v.6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8 ] - 孙冬生;李东坤;贾凤洁;刘宁;高春艳;
目的分析大肠癌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3年经手术治疗的71例大肠癌患者(观察组)以及38例肠道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对照组),取两组患者术后第1、2天的腹腔引流液,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的CEA、CA125及CA19-9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2天的腹腔引流液CE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第1、2天的腹腔引流液CA125及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第1、2天的腹腔引流液CEA、CA125及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患者第2天的腹腔引流液CEA水平显著低于第1天(P<0.05),且第2天的CA125水平高于第1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第1、2天的CA19-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A125及CA19-9水平与大肠癌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但CEA水平与大肠癌病理分期存在极大相关性,提示CEA水平是大肠癌分期、肿瘤转移的重要判断标志物。
2014年05期 v.6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曹晓征;
目的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CL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 CLT合并乳头状癌29例,CLT合并髓样癌3例,CLT合并淋巴瘤6例。其中35例获得随访,86.84%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CL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以合并乳头状癌居多(29/38)。术前甲状腺功能、血清甲状腺抗体检测、B超及术中和术后切片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并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2014年05期 v.6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张海燕;范晖;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淤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淤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另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6.09%)(χ2=7.83,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碱性磷酸酶(AKP)指标分别为(68.78±7.82)μmol/L、(54.64±6.68)μmol/L、(64.57±8.97)IU/L、(59.62±7.34)IU/L和(60.23±8.22)IU/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265.63±11.78)μmol/L、(138.49±11.29)μmol/L、(557.62±21.23)IU/L、(157.72±10.31)IU/L和(170.38±11.20)IU/L](t=11.23、10.42、10.63、9.88、10.68,P<0.05)和对照组[(153.68±8.62)μmol/L、(137.44±9.31)μmol/L、(152.02±12.33)IU/L、(114.82±9.21)IU/L和(106.83±9.01)IU/L](t=8.38、8.01、7.92、8.30、7.20,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淤胆具有显著疗效。
2014年05期 v.6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2 ] - 刘士荣;苏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分别接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与HBV基因型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时,C基因型的CHB患者HBV DNA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时,B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转阴率高于C基因型患者。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V C基因型CHB患者的疗效优于HBV B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HBV B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HBV C基因型患者。
2014年05期 v.6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1 ] - 刘永胜;李崇巍;王鹏;杜维利;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行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尿道断裂患者42例。术后诊断前尿道断裂患者22例,后尿道断裂患者20例,且患者均无膀胱破裂、无腹腔内脏损伤。仅有1例患者合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6例患者伴有下肢骨折。结果 4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4周拔管后36例患者排尿通畅,6例患者经1~6个月常规行尿道扩张术,排尿正常,无尿瘘及尿失禁患者。术后8周检测患者的尿流率,37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6 ml/s,其余5例患者的最大尿流率为10~16 ml/s。随访3~12个月均排尿正常,无残余尿及勃起功能障碍。结论应用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优点:①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效果满意;②勃起功能障碍及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少;③恢复快、住院时间短;④阴茎勃起神经与血管收缩压迫可迅速减轻。由此可见,输尿管镜下行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为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2014年05期 v.6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5 ] - 江勇;
目的分析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2例牙隐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2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对患者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69例患者成功治愈,治疗成功率为95.83%;另外3例患者治疗无效。采用釉质黏合剂进行封闭后,1例患者治疗失败,同时在治疗后出现了牙髓病症。对该患者实施全冠永久性修复和根管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0例患者接受充填治疗,18例治疗成功,2例治疗失败,包括1例牙根折断被拔除和1例出现冠折或者牙髓症状,给予患者实施全冠永久性修复和有效的根管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牙隐裂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保护牙体正常组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5期 v.6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史慧芳;
目的对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并发症进行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98例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的并发症及母婴情况。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期孕产妇(早发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围生儿发生异常的概率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并发症情况复杂,其中早发型组妊娠结局较晚发型组差,应该积极加强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尤其是早发型患者的诊断、监测及治疗,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
2014年05期 v.6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4 ] - 刘金霞;
目的探究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两种方式与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期出血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和孕妇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量、分娩后出血率以及新生儿状况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中45例为经阴道分娩,41例为剖宫产,按照血小板浓度将患者分为4组,即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组,两种分娩方式不同组别的患者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出血量呈上升趋势;经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1例(2.22%),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1例(2.44%),两组患者产后出血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均未见颅内出血以及其他出血。结论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两种方式对于血小板减少孕妇妊娠期出血事件无显著影响,在妊娠期做好护理支持,给予科学的治疗措施,提升患者血小板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分娩风险。
2014年05期 v.6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4 ] - 曾志新;
目的对本院2000例小儿肺炎细菌学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0例小儿肺炎患儿。将其痰液制成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测定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①分离出G-杆菌占62.26%;G+球菌占27.32%;真菌占10.42%;②对于G-杆菌致病性前5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占G-杆菌总数的90%;③对于G+球菌致病性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轻型链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④对G-杆菌敏感度较高的药物分别为环丙沙星、奈替米星、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以及美洛培南;⑤对G+球菌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度较高的药物为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以及氯林可霉素。对220株其他球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为: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以及喹诺酮二代。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明确患者的致病菌,使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
2014年05期 v.6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0 ] - 尹庆和;肖俏霞;李海燕;邓汝波;刘治安;
目的对本院148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48例手术患者。调查分析患者的手术种类、围术期用药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及药物联合使用情况。结果 148例手术患者中Ⅰ类切口手术患者89例(60.14%);Ⅱ类切口手术患者59例(39.86%)。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时间为2天者6例(4.05%);3天者31例(20.94%);4天者36例(24.43%);5天者32例(21.62%);6天者24例(16.22%);6天以上者19例(12.74%)。应用最多的抗生素为头孢Ⅰ~Ⅱ代(25.89%)、β内酰胺酶抑制剂(18.27%)和头孢Ⅲ代(17.26%)。单一给药患者102例,占68.92%;二联用药患者43例,占29.05%;三联用药患者3例,占2.03%。结论本院在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过程中仍有选药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盲目联合用药等问题存在,应重视并改正。
2014年05期 v.6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