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杰;唐莉;汪芳裕;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异氟醚麻醉对老年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原发性结肠癌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择期行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刺结肠癌射频消融术治疗,A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3%异氟醚,B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其他诱导给药两组相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浓度,并随访术后躁动情况及咽喉反射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小时(T3),两组患者IL-10、IL-4、HMGB1及VEGF-1浓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T0<T1<T2<T3,T3时间点达到峰值。在T2和T3时间点,B组患者IL-l0、IL-4水平显著高于A组,VEGF-1和HMGB1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0、Tl时间点,两组患者IL-10、VEGF-1、IL-4以及HMGB1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围术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术后24小时随访情况分析,A组患者5例(11.11%)发生术后躁动,B组16例(3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咽喉反射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吸入较异氟醚可更好地调节结肠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血浆炎性因子IL-10、IL-4、VEGF-1及HMGB1的水平,提高了肿瘤患者抗炎能力,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5 ] - 尹文静;石先伦;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硬膜外穿刺神经根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妇产科择期硬外膜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穿刺过程中神经根损伤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地塞米松使用剂量不同将治疗组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72小时后神经根及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情况、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2小时后,三组患者神经根及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A组和治疗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A组和治疗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A组和治疗B组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呃逆,治疗B组1例患者出现腹胀、乏力症状,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腹胀、乏力等症状,调整剂量后上述症状得到缓解,不影响本研究结果。结论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剖宫产术硬膜外穿刺神经根损伤临床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 宋莺春;徐飞;
目的探讨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上述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PCIA按键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仅HR在术后1、4、8小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BP、DBP及MA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小时对照组患者HR高于观察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12、24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PCIA按键平均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芬太尼,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8 ] - 孙玉霞;
目的探讨专用饮食营养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饮食推荐方案自行控制饮食结构;观察组患者采用专用饮食营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生化指标与血糖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专用饮食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和血糖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3 ] - 田辉;
目的探讨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合并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及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程度更加显著(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2014年12期 v.6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5 ] - 卓杨;殷兆芳;张阳;陈鑫;范虞琪;范例;许左隽;
目的探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评估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且再灌注成功TIMI血流分级恢复Ⅲ级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n=32)和常规PCI组(n=43)利用CTFC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参数及术后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PCI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中的CTFC明显少于常规PC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左回旋支(LCX)中的CTF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RA再灌注成功后,在TIMI血流分级Ⅲ级的情况下,血栓抽吸+PCI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常规PC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栓抽吸+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常规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4例,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例,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因严重心力衰竭入院1例,因非靶血管介入入院1例。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FC可有效评价STEMI患者IRA再灌注情况及患者近期预后,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2014年12期 v.6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9 ] - 陈小卫;黄志文;田丽红;吴铿;袁岩;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2014年12期 v.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6 ] - 江礼娟;张东明;杨钰;
目的对比硝苯地平缓释片及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8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74.42%(32/4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优于依那普利,且不影响糖、脂代谢与心血管功能,可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理想降压药物。
2014年12期 v.6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8 ] - 马圣庭;高成志;虞华鹏;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维生素C钠对心肌保护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4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者术前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钠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心肌组织中各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Tn I)水平均高于术前;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3天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后血清各因子水平均升高,PCI术前患者口服维生素C钠,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但血清各因子水平仍较术前高,故维生素C钠对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2014年12期 v.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 张志芳;王开兰;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采取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的2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术前肝功能评价均为Child-Pugh C级)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再出血率、肝功能变化情况、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2年生存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改变。结果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100.0%,止血率为100.0%,1例患者术后次日因呼吸衰竭死亡。患者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19.9±3.2)mm Hg升至术后(22.7±4.7)mm Hg,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7.4±3.6)个月,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26.9%(7/26),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4%(4/26),术后2年生存率为84.6%。患者肝功能在术后3、6、12个月Child-Pugh评分下降,白蛋白水平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能够及时止血,且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术后2年生存率较高,术后肝功能得到改善。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2期 v.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5 ] - 郑东林;陈远能;袁海锋;黄适;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与胶囊内镜(CE)对小肠出血诊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DBE的治疗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治疗的103例疑为小肠出血患者分为两组,A组(54例)患者接受DBE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B组(49例)患者接受CE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检查时间、耐受性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DBE对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效果。结果 A组患者病变检出率为94.4%,病因诊断率为81.5%;B组分别81.6%、65.3%,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检查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耐受性评分为(4.5±0.4)分,与B组[(4.7±0.2)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患者中15例发现活动性出血,止血治疗成功14例,成功率为93.33%。结论 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效果优于CE,二者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CE具有非侵入性,较DBE有更好的耐受性;DBE可同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且成功率高。
2014年12期 v.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4 ] - 章申波;张宇翔;颜世辉;周国华;
目的探讨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及其特点。方法根据检测结果将12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分为Hp感染阳性的萎缩性胃炎组(A组)88例和Hp感染阴性的萎缩性胃炎组(B组)40例,Hp感染阴性的健康组(C组)45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A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B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B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而Hp可以导致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2014年12期 v.6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4 ] - 潘昌如;刘会怡;熊文清;
目的分析胃癌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8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复发后生存情况进行随访调查,分析影响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结果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率达30.2%,以早期复发为主,占65.8%;复发种类以单一类型复发为主,占89.2%;复发类型以腹膜复发为主,占57.3%;其次为血源性转移复发;晚期复发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早期复发患者。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直径、原发肿瘤Borrmann分型、原发肿瘤TNM分期、原发肿瘤淋巴结清扫范围、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原发肿瘤术后化疗在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原发肿瘤部位为胃体或贲门部、原发肿瘤直径>6 cm、原发肿瘤TNM分期较晚,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患者,需高度警惕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推荐对原发胃癌患者行标准D2淋巴结清扫术及术后化疗术,以降低术后早期复发率。
2014年12期 v.6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6 ] - 张春侠;王妍;章来长;张晓元;赵胤铭;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体内血清微量元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4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4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微量元素及SOD的含量及差异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SOD含量均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SOD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SOD含量与微量元素水平均呈正相关,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及SOD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和胃部良性病变患者,SOD与微量元素的变化呈正相关,临床上应当重视对血清微量元素以及SOD含量的测定,以提高胃癌的正确诊断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014年12期 v.6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8 ] - 王新团;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重度以上脾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行脾切除治疗的重度以上脾大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脾质量为(1152.4±241.9)g,脾上下级长度为(23.5±4.2)cm,手术时间为(179.8±44.2)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02.7±55.6)ml,术中输血率为16.7%(7/42),术后住院时间为(7.2±1.9)天,无再手术及死亡病例,中转开腹3例。对照组患者脾质量为(1161.2±236.7)g,脾上下级长度为(22.9±4.5)cm,手术时间为(152.4±24.7)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98.6±81.9)ml,术中输血率为45.2%(19/42),术后住院时间为(10.4±2.2)天,再手术6例(14.3%),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5/42),对照组为33.3%(14/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重度以上脾大安全可行,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0 ] - 王新元;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胆结石,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所有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研究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43.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疗效好,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5 ] - 狄淬砺;赵亚群;王永;梁晋川;
目的探究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门诊收入的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脑脊液中葡萄糖、蛋白质、白细胞、氯化钠含量及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治愈4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9/50)。治疗后颅内压及脑脊液中葡萄糖、白细胞、氯化钠、蛋白质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静脉用药时间为8~20天,平均(12.5±2.3)天;置管引流时间为5~15天,平均(7.3±1.8)天;鞘内注射次数为5~13次,平均(6.7±1.2)次。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颅内压,促进患者康复,且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12期 v.6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7 ] - 赵真庆;王永勇;戴磊;陈铭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水平与肿瘤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肿瘤内科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2例肺癌患者(肺癌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b FGF、MMP-9、TIMP-1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b FGF、MMP-9、TIMP-1水平与肿瘤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b FGF、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与非小细胞癌患者血清b FGF、MMP-9、TI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Ⅰ和Ⅱ期肺癌患者b FGF、MMP-9、TIMP-1水平显著低于Ⅲ和Ⅳ期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N1和N2期肺癌患者b FGF、MMP-9、TIMP-1水平显著低于N3期患者(P<0.05)。肺癌组患者血清b FGF与MMP-9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r=0.552,P=0.000),b FGF与TIMP-1水平无相关性(r=0.074,P=0.640),TIMP-1与MMP-9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r=0.514,P=0.001)。结论肺癌患者的血清b FGF、MMP-9、TIMP-1水平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其可作为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2014年12期 v.6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1 ] - 丁蓉;朱群;陈建斌;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特应性和哮喘加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19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放射检查分别诊断为肺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哮喘急性发作,并按该诊断分为四组。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NA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E(Ig E),特应性以Ig E≥0.35IU/ml作为诊断标准,比较组间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病毒感染与哮喘急性加重的关系以及特应性与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鼻病毒感染(P=0.022)和流感病毒感染(P=0.026)均显著多见于哮喘,同时流感病毒感染在支气管炎组患儿中阳性检测率显著升高(P=0.011)。哮喘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 E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结论特应性参与鼻病毒或流感病毒诱发的儿童哮喘的急性加重。
2014年12期 v.6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3 ] - 郝明;闵青;詹志义;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160 ml/kg),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和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患儿治疗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儿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换血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7.48,P<0.05)。结论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在保证正常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
2014年12期 v.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1 ] - 任晓娅;
目的探讨分娩球配合GT-A4型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全产程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产妇240例,根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产妇在导乐分娩基础上给予分娩球配合GT-A4型导乐分娩镇痛仪,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导乐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疼痛、产后24小时出血量、产程、剖宫产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VAS评分、剖宫产率、产程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分娩球与GT-A4型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12期 v.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0 ] - 梁萍;
目的探究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50例,年龄30~5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根管治疗和牙周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水平(CAL)、改良出血指数(m BI),并于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1次,关注其动态变化,以此评价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PPD、CAL及m B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的PPD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CAL和m 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PPD、CAL、m BI仍持续下降,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基础治疗后,使用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获得更为长期和稳定的预后。
2014年12期 v.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1 ] - 朱力;张虹;王朝晖;聂建华;李燕;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和口咽癌根治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口腔癌和口咽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在口腔癌和口咽癌根治术同期采用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对照组患者在口腔癌和口咽癌根治术同期采用胸大肌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比较两组患者皮瓣面积,皮瓣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皮瓣面积为(11.2±3.56)cm2,对照组为(11.9±4.17)cm2,两组皮瓣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为97.1%,对照组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低于对照组(26.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和口咽癌术后组织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适用于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
2014年12期 v.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1 ] - 曹远国;
目的探讨抗结核化疗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HBs Ag阳性肺结核患者(HBs Ag阳性组)与95例HBs Ag阴性肺结核患者(Hbs Ag阴性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抗结核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肝损伤情况。结果 HBs Ag阳性组患者轻、中、重度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s Ag阴性组(分别χ2=8.6562,27.3268,11.3732,P均<0.01)。HBs Ag阳性组与Hbs Ag阴性组患者肝损伤的发病时间主要分布于治疗后16~30天和31~60天。HBs Ag阳性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肝损伤主要发生于41~60岁和>60岁年龄段;HBs Ag阴性组患者肝损伤主要发于31~40岁和41~60岁。重度肝损伤患者DNA载量显著高于中度肝损伤患者(t=11.4335,P<0.01),而中度肝损伤患者DNA载量显著高于轻度肝损伤患者(t=12.8379,P<0.01)。结论抗结核化疗致HBs Ag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高于Hbs Ag阴性患者,因此对于HBs Ag阳性肺结核患者需采用肝损伤较小的药物,还应加强对肝功能的保护。
2014年12期 v.6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5 ] - 罗逸林;
目的比较分析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4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36±1.01)分、(75.51±10.25)分钟、(12.31±2.65)天,与对照组[(4.23±1.08)分、(120.24±14.36)分钟、(18.69±3.36)天]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2%(41/42)和4.76%(2/42),与对照组[85.71%(36/42),16.67%(7/42)]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4年12期 v.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4 ] - 孙艳;丁娇娇;宋涛;姚兰辉;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声像图特征,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92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的130个甲状腺结节进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所有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比较各声像图特征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意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最具诊断意义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界、晕、微小钙化、回声水平、内部回声性质、回声均匀性、血流分布模式、血管走行、淋巴结肿大等超声声像图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边界、微小钙化、回声水平、血流分布及血管走行均进入回归模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是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边界不清晰、有微小钙化、低回声水平、血流分布模式呈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血管走行不规则与甲状腺结节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上述特征出现越多,其甲状腺结节的恶性可能性越大。
2014年12期 v.6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3 ] - 郭晓波;薛建设;张永强;李华;叶晓铿;胡耀红;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中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及以上病变组,每组各25例。记录三组患者颈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影像学诊断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动脉、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动脉造影结果显示,75例患者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41例(54.67%)。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7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8例(50.67%)。脑动脉、冠状动脉与颈总动脉超声结合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三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总动脉与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可结合脑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动脉病变风险,指导临床治疗。
2014年12期 v.6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王海生;韩艳平;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及肺良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肺部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肺癌30例,肺良性肿物30例,均接受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以病理学结果为参照,分析比较肺癌与肺良性肿物病灶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渗透性(PS)差异,观察不同参数对肺癌与肺良性肿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病灶的BF、BV及PS值均显著高于肺良性肿物,MTT显著短于肺良性肿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F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最低,漏诊率为18.8%、误诊率为18.3%;BV及MTT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中等,误诊率分别为10.7%和11.3%,漏诊率分别为9.9%和10.3%;PS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漏诊率为5.5%、误诊率为9.8%,其参数指标可能是诊断ROC最优指标。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有助于肺癌及肺良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2014年12期 v.6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0 ] - 庞武成;刘家朋;林娴;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压力监测对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辅助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42例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内压力与炎性指标及重要脏器功能改变的关系,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结果随着腹腔内压力的逐渐升高,红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水平逐渐上升,血压、血氧饱和度、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量等重要脏器功能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2例患者中8例并发肾衰竭,5例并发心力衰竭,3例并发Ⅱ型呼吸衰竭,1例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根据持续腹腔压力监测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最终治愈出院32例,治愈率为76.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0例,死亡率为23.8%。结论持续腹腔压力监测能够有效指导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2014年12期 v.6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吴兆华;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非脑梗死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硬化斑块数量和性质,同时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检出软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TC、LDL、BG、Fbg等血液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患者的TC(β=0.325)、LDL(β=0.351)、BG(β=0.297)、Fbg(β=0.413)水平均与其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不稳定增加可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较高的TC、LDL、BG、Fbg水平是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2014年12期 v.6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