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茜;王丽敏;陈晓荣;王志会;张梅;李镒冲;黄正京;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看电视时间与体质指数(BMI)和肥胖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所有调查对象。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患病状况、身体活动情况及业余静态行为等信息。测量调查对象的体重和身高,并计算BMI。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每日看电视时间与BMI和肥胖的关系。结果我国成年人每天用于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1.87±0.03)小时,男性看电视时间长于女性,45~54岁中等教育水平的人每天看电视时间最长。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每天看电视时间与BMI存在线性关系(β=0.17,P<0.001),女性(β=0.21,P<0.001)和≥65岁(β=0.26,P<0.001)人群的相关性最强。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每日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人群患肥胖的相对危险度(RR)增加4%(95%CI:1.01~1.07),女性(OR:1.08,95%CI:1.04~1.11)和≥65岁人群(OR:1.12,95%CI:1.07~1.18)患病风险最大。结论不同人群看电视时间不同,看电视时间越长,BMI增加和罹患肥胖的危险性越大,且对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影响最大。
2015年01期 v.7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2 ] - 陈俊;龙玉;黄汝杭;
目的初步探讨64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甲状腺疾病供血动脉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行640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增强动脉期为螺旋CTA容积扫描,采用后处理方法处理图像,观察甲状腺动脉及甲状腺病变供血动脉显示情况。结果11例患者的22支双侧甲状腺上动脉均清晰显示(显示率为100.0%),右侧甲状腺下动脉显示11支(显示率为100.0%),左侧甲状腺下动脉显示10支(显示率为90.9%),甲状腺最下动脉未见显示。甲状腺疾病供血动脉不同程度增粗、扭曲,来源、走行显示清晰。结论 640层螺旋CTA清晰显示甲状腺供血动脉的个体解剖特征,提高甲状腺动脉显示率,为临床术前评估提供多方面信息。
2015年01期 v.7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6 ] - 陈娇阳;段燕芳;
目的探究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肺通气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为25%时的呼气流速(PEF25)、肺活量为50%时的呼气流速(PEF50)、肺总容量(TLC)],肺换气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最大吸气压(PImax)、最大呼气压(PEmax)、氧分压(PO2)]和氧代谢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动脉血氧含量(Ca O2)、氧摄取率(ERO2)、耗氧量(VO2)]变化。结果治疗后3天,试验组患者FEV1、PEF25、PEF50、TLC均高于对照组(t1=10.58,t2=4.44,t3=4.83,t4=13.38),DLco、PImax、PEmax、PO2高于对照组(t1=4.46,t2=5.09,t3=5.28,t4=6.19),Sv O2、Ca O2、ERO2、VO2亦高于对照组(t1=4.13,t2=8.45,t3=6.04,t4=6.9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提高其通气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15年01期 v.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7 ] - 袁红;刘莉;刘卫民;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及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探讨血清PCT在AECOPD抗生素使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ECOPD患者63例,COPD稳定期患者5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AECOPD及COPD稳定期患者PCT水平,对AECOPD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将痰培养结果阳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根据患者PCT水平及临床症状等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CT水平、抗生素使用天数、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时间。结果 AECOPD患者PCT水平为(0.15±0.21)ng/ml,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0.06±0.20)ng/ml](P<0.05)。63例AECOPD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48例阳性,15例阴性。观察组患者PCT水平为(0.17±0.20)ng/ml,对照组为(0.13±0.19)ng/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223,P=0.121)。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观察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Z=-4.533,P=0.00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早期标志物,对抗生素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5年01期 v.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6 ] - 张晓军;王丹;王忠;苏宁;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为降低肺部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72例需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72例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外伤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92例,感染率为33.8%;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吸烟史、糖尿病史、留置胃管、合并伤、未使用抗生素、使用激素、格拉斯哥(GCS)评分越低、气管切开时间越长、清蛋白水平越低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越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史、使用激素、GCS评分较低及气管切开时间较长(P<0.05)。结论综上所述,脑外伤患者若合并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GCS评分较低,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较大,且气管切开时间越长,肺部感染概率越大。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2015年01期 v.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0 ] - 赵金安;白西民;刘喜全;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中保护回流静脉的方法及意义,为确保手术成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保护回流静脉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患者行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明确上矢状窦通畅程度与脑膜瘤周边静脉回流代偿情况,术中尽量保护回流静脉及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未评价矢状窦通畅情况,未保护回流静脉。依据Simpson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对症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4例(94.44%),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0例(71.43%),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前行MRV检查,术中保护回流静脉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5年01期 v.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1 ] - 闫海燕;郗红艳;王红梅;张凤春;曹端华;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病灶范围、病灶数量、病因检出率,评价SWI对脑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 SWI检出出血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00%;常规MRI序列检出出血病灶31个,检出率为79.48%;CT检出出血病灶27个,检出率为69.23%;三种方法出血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WI序列显示出血范围较MRI常规序列、头颅CT略大。SWI检出脑淀粉样变性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畸形1例;MRI常规序列漏诊静脉畸形和淀粉样变性患者3例,头颅CT未能检出脑出血特殊病因患者5例。MRA检出有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2例。结论 SWI序列与头颅CT、MRI常规序比较,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脑出血病灶及出血范围,同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脑出血的少见病因。MRI联合MRA及SWI能够为脑出血的早期病因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急性期脑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
2015年01期 v.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4 ] - 郑娅丽;陈红;
目的探究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异同。方法将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2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3例切口红肿硬结,3例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00,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较开腹手术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6 ] - 陈丹丹;彭洋;吴修慧;
目的观察微管微创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120例根据人工流产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和微管微创手术组,每组各60例。微管微创手术组孕妇行微管微创人工流产术,传统手术组孕妇行传统负压吸宫术。观察两组孕妇术后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及阴道流血时间。结果微管微创手术组孕妇1级疼痛者多于传统手术组,2、3级疼痛者较传统手术组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孕妇均完全流产,微管微创手术组孕妇术后阴道出血时间为(4.3±2.9)分钟,传统手术组为(7.8±2.9)分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18.61,P<0.05)。结论微管微创人工流产术较传统负压吸宫术,孕妇痛苦小,出血量少,流产成功率高,是终止早期妊娠的理想选择方案。
2015年01期 v.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7 ] - 魏维维;牟晓玲;何明祥;
目的研究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子宫动脉栓塞术、盆腔动脉结扎术、宫腔纱条填塞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三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止血时间、手术总时长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止血时间、手术总时长显著优于盆腔动脉结扎术和宫腔纱条填塞术(P<0.05)。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有效率为100.0%,宫腔纱条填塞术为80.0%,盆腔动脉结扎术为68.4%,盆腔动脉结扎术、宫腔纱条填塞术失败者可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适应范围更广,且对患者的创伤小,产后出血量少,止血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4 ] - 杜侃;栾佐;屈素清;杨辉;杨印翔;汪兆燕;金慧玉;刘卫鹏;
目的探讨婴幼儿饮食结构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70例足月正常产并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病例组),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7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出生、抚育、生长发育及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分析饮食结构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对饮食结构中影响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微量元素、免疫球蛋白(Ig)及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按时添加维生素A+D、肉类蛋白类、蔬菜水果类及喜甜食、经常饮用煲汤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病例组患儿血清维生素D3、锌、铁、铜、镁、Ig G、Ig A、Ig M、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作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指导在预防和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01期 v.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4 ] - 赵亮;王喜军;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侧腰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Ⅰ、Ⅱ两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行蛛网膜下腔穿刺,Ⅰ组患者注入0.25%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液2.0 ml,Ⅱ组患者注入0.375%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液2.0 m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给药后1分钟(t1)、5分钟(t2)、15分钟(t3)、20分钟(t4)、30分钟(t5)、l小时(t6)及术毕(t7)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最大Bromage评分、最高痛觉阻滞平面、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完全阻滞的患者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MAP、HR、Sp O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Ⅰ组患者t3~t6时间点的MAP水平均较t0时间点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患者t2~t7时间点的MAP水平均较t0时间点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时间点HR、Sp O2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患侧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患者比例及最高痛觉阻滞平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组,最高Bromage评分明显高于Ⅰ组,麻醉持续时间、痛觉和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Ⅰ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健侧下肢的痛觉和运动功能未出现明显阻滞。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两种不同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其中5.0 mg布比卡因单侧腰麻阻滞时间更短、术后患肢运动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2 ] - 秦建华;张雪蓉;朱钧;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药物在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行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深度,B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静息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深度。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和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30分钟和术毕MAP和HR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出PACU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301,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较快,认知功能良好,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
2015年01期 v.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2 ] - 温小林;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在小儿麻醉中对肌肉松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需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麻醉药物均选用顺式阿曲库胺,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Ⅰ、Ⅱ两组,每组各39例。Ⅰ组患儿顺式阿曲库胺剂量为0.10 mg/kg,Ⅱ组为0.15 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肌肉松弛效果、插管条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患儿插管条件良好27例(69.23%),Ⅱ组患儿插管条件良好33例(84.6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注射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麻醉药物起效时间、肌肉松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患儿TOF无反应时间(T1持续为0%的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体内发挥作用时间均明显较Ⅰ组更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Ⅰ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3/39),Ⅱ组为10.26%(4/3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小儿麻醉中应用0.15 mg/kg剂量的顺式阿曲库胺可取得良好的肌肉松弛效果,有助于顺利插管,且不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小儿麻醉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7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4 ] - 周妮;陈华芳;施龙;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联合增强CT扫描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9例直肠癌患者,分别行经直肠超声及增强CT扫描,并同术后直肠癌病理T、N分期结果作对照,分析经直肠超声联合增强CT扫描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准确率高于增强CT扫描,经直肠超声联合增强CT扫描诊断直肠癌T分期准确率高于单独经直肠超声及增强CT扫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癌术前N分期准确率高于增强CT扫描,经直肠超声联合增强CT扫描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经直肠超声及增强CT扫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直肠超声联合增强CT扫描可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015年01期 v.7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4 ] - 王新荣;杨智慧;江平;邵国安;
目的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在胃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胃肠癌患者HGF和b FGF的表达水平,并与胃肠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GF和b FGF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GF和b FGF能够促进胃肠癌血管生成,参与病灶转移过程,对于胃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2015年01期 v.7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1 ] - 牛兆霞;牛兆青;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24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观察组(108例)与对照组(138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FINS)、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尿病病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采用超声进行肝脏检查,分析肝脏超声评分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FBG、FINS、HD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MI、WHR、糖尿病病程、ALT、AST、TC、TG、LDL、Hb Alc、HOMA-IR比较差异显著(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LDL、Hb Alc以及HOMA-IR均为T2DM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HOMA-IR与NAFLD的超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HOMA-IR能够反映T2MD患者合并NAFLD的风险,有助于患者病情的评估。
2015年01期 v.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马海英;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40例及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36例分别作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选取40例无口腔疾患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棉拭子法采样,于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鉴定不同菌种,比较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测量通过真菌检测后的76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口腔皮损面积,比较不同口腔皮损面积患者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32.5%、69.4%和7.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口腔皮损面积型>2 cm2和<2 cm2患者的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47.6.%和23.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糜烂型及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与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明确相关,口腔皮损面积与感染率明显相关,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诱发及加重口腔扁平苔藓。
2015年01期 v.7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3 ] - 张若兰;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A/C)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A/C检测,将其分为A/C正常组96例(A/C≤30 mg/g)及A/C异常组64例(A/C>30 mg/g),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60例),检测三组研究对象静脉血RAS指标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A/C与RAS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异常组及A/C正常组患者静脉血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C异常组患者静脉血PRA、AngⅡ及醛固酮水平均高于A/C正常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与静脉血PRA无明显相关性(P>0.05),A/C与AngⅡ、醛固酮水平呈正相关(r=0.495,0.316;P=0.000,0.00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C与RAS活性具有相关性,RAS激活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及血管损伤有关,A/C检测能够反映患者体内RAS激活程度,为2型糖尿病患者微循环损伤的早期发现提供新的指标。
2015年01期 v.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5 ] - 唐玲;
目的探讨低位切开结合引流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100例高位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低位切开结合引流挂线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位切开高位实挂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切口疼痛、肛门功能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率为92%(46/50),对照组为90%(45/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平均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第1、3、5、7、8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8周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切开结合引流挂线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显著,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保留均优于低位切开高位实挂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