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2016年9月23日,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双年会在长沙召开期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新书发布会也在此隆重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张耀华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该书的主要参编人员以及来自媒体界、出版界、企业界的代表
2016年10期 v.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正>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11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征文有关事项:会议的学术交流形式主要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论文交流、壁报交流和汇编交流。征文要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邀请从事糖尿病与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诊疗、临床营养、预防、护理、药物研发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踊跃投稿。征文要求如下:
2016年10期 v.8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正>《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创刊于2008年9月,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集光盘版、纸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现为月刊,ISSN1674-7372,CN 11-9298/R,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136,光盘定价:20元/期,先后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收录。据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显示,我刊2015年度扩展影响因子为1.088;据
2016年10期 v.8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正>2016年3月25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联合主办的"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宣贯项目暨北京培训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张耀华主任、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武警后勤学院李玉明教授、《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系列指南丛书》主要参编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媒体界、企业界、心血管医师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2016年10期 v.8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正>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武警总医院承办,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将于2016年12月9~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在成功申办2019 ISMST北京年会背景下举办的首次冲击波学术会议及ISMST中国部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将对冲击波疗法领域新进展、新技术进行充分的探讨与交流,届时组委会将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就相关学科领域问题作专题讲演并深入讨论。参会人员将获得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
2016年10期 v.8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正>2016年9月11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新书发布会在西安成功召开。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傅向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袁祖贻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教授,天津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医院板块陈晓军副总经理以及来自全国的心血管医师200多人参加了会议。杜贤总编辑在讲话时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于2015年6月启动了《心
2016年10期 v.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正>2016年6月19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和《规避陷阱-心血管疾病介入并发症防治攻略》新书发布会在沈阳成功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张耀华会长,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朱鲜阳教授,两书的主要参编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媒体界、企业界、心血管医师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新书发布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主持。
2016年10期 v.8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正>2016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中国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大会|中国南方心脏介入研讨会|深圳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将于2016年12月16~18日在中国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隆重召开。大会组委会诚挚地欢迎您的光临!亚洲心脏病学会是亚洲各国各地区心血管医生自己的学会;本次大会是我们亚洲各国心血管医师相知相识、互相交流的一次盛会,亚洲各国、各地区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们,将借助本次大会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互相传递最新信息,共同促进亚洲各国心血管健康事业的发展!依托中国力量,借助亚洲心脏病学
2016年10期 v.8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正>第五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暨第二届东南心脏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基层工作委员会主办,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医院承办,将于2016年12月9日~11日在广东汕头举办。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在山东临沂(2012年)、辽宁锦州(2013年)、江苏徐州(2114年)及河北沧州(2015年)连续四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基层的心血管病学术交流盛会。第五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继续立足临床和人文,着重提高地市级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和心血管病规范化诊疗水平,打造一
2016年10期 v.8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正>为系统总结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的工作,做好"十三五"期刊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新时期期刊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与新挑战,2016年4月9日,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管理委员会第6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巡视员王华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综合业务司副司长丁以绣,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数字出版处处长王会友,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编审,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研究员蔡蓉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玉
2016年10期 v.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正>2016年7月9-10日,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2016暨首届北京大学国际心脏康复教育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国家卫生计生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北京专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本届会议主题是:"心力衰竭:从基础到临床;心脏康复:从理论到实践",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五百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
2016年10期 v.8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章洁;项立新;徐国超;
目的研究OPN基因高表达的重组腺病毒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株并将其分为rAd-OPN组和rAd-NC组,rAd-OPN组转染OPN基因高表达的重组腺病毒、rAd-NC组转染包含无效片段的重组腺病毒,测定细胞中OPN基因的m RNA含量以及细胞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情况。结果腺病毒转染后12、24、36、48小时,rAd-OPN组细胞中OPN基因的m RNA含量以及细胞迁移率均显著高于rAd-NC组(P<0.05),穿膜细胞数显著多于rAd-NC组(P<0.05);腺病毒转染后48小时,rAd-OPN组中Twist、Snail、Vimentin、N-cadherin基因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rAd-NC组(P<0.05),E-cadherin基因的mRNA含量显著低于rAd-NC组(P<0.05)。结论 OPN基因高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能够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迁移、侵袭以及上皮间质转化。
2016年10期 v.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杨晓红;罗勇军;袁志兵;罗刚;
目的探讨高原驻防军人焦虑、抑郁情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120例青藏高原驻防军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军人的睡眠质量,比较不同睡眠质量的军人抑郁和焦虑发生情况及评分,分析高原驻防军人的睡眠质量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军人的平均PSQI评分分别为(6.2±1.9)分与(6.1±2.3)分,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睡眠质量优的军人26例(21.67%),睡眠质量差的军人43例(35.83%),睡眠质量中的军人51例(42.50%),不同性别的军人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睡眠质量差的军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睡眠质量中和睡眠质量优的军人(P<0.05)。睡眠质量优的军人SDS、SAS评分均低于睡眠质量中与睡眠质量差的军人(P<0.05);睡眠质量中的军人SDS、SAS评分低于睡眠质量差的军人(P<0.05);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SQI评分与SDS评分、PSQI评分与SAS评分、SDS评分与SAS评分之间的交互效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驻防军人的睡眠质量总体较差,且睡眠质量、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2016年10期 v.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0 ] - 吴佳纹;肖生祥;任建文;霍佳;安金刚;邹四新;周静;
目的探讨角蛋白17(keratin17,K17)在寻常性银屑病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50例纳入寻常性银屑病组,将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K17、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并比较寻常性银屑病组进行期与稳定期患者的Akt、K17、VEGF表达水平,研究K17表达水平对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丝/苏氨酸激酶(phophatidylinsotitol-3-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K17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寻常性银屑病发生的具体机制。结果寻常性银屑病组患者Akt、K17、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的Akt、K17、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结论 K17在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下,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活化相关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在促进寻常性银屑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K17→T细胞→细胞因子→PI3K/Akt信号通路→寻常性银屑病皮损这一具体信号机制。
2016年10期 v.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5 ] - 王晓娟;刘晓云;
目的探讨白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人源性IL-21质粒并电转染至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选择性培养获得表达IL-21的HeLa细胞(HeLa-IL-21)。将96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随机分为免疫重建组与非免疫重建组,每组各48只。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免疫重建组小鼠的免疫功能。再分别将两组小鼠随机均分为A、B、C 3个亚组,每组各16只。其中A组小鼠接种HeLa细胞,B组小鼠接种HeLa-空载体细胞,C组小鼠接种HeLa-IL-21细胞。比较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小鼠脾细胞与不同靶细胞作用时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及脾细胞毒性,以探究IL-21基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结果接种后第20、30、40天,非免疫重建A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28.4±3.7)mm~3、(95.7±13.0)mm~3、(232.4±21.6)mm~3,均明显大于免疫重建A组小鼠[(19.7±2.9)mm~3、(65.7±12.7)mm~3、(154.7±16.9)mm~3](P<0.05),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6.4±2.7)mm~3、(48.5±11.0)mm~3、(53.4±10.7)mm~3,均明显大于免疫重建C组小鼠[(12.4±2.1)mm~3、(22.7±5.6)mm~3、(37.4±10.3)mm~3,](P<0.05),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免疫重建A组小鼠(P<0.05),非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非免疫重建A组小鼠(P<0.05)。检测不同来源小鼠脾细胞与不同靶细胞作用时IFN-γ表达水平发现,HeLa细胞作为靶细胞时,各组小鼠IFN-γ高表达(P<0.05);较非免疫重建组小鼠,免疫重建组小鼠对不同靶细胞IFN-γ高表达(P<0.05);较免疫重建A、B组小鼠,免疫重建C组IFN-γ高表达(P<0.05)。小鼠脾细胞毒性实验发现,转染IL-21质粒能增加小鼠脾细胞对HeLa细胞的杀伤毒性。结论细胞因子IL-21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关,为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2016年10期 v.8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徐瑶;邓晓杨;彭聪;吴海燕;段思羽;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育龄女性125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月经第20~24天行子宫内膜诊刮,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为活动性感染组(42例)、未感染组(38例)及既往感染组(45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孕激素、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分型、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整合素β_3表达水平及妊娠情况。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孕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分型及ER、PR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感染组患者整合素β_3表达水平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P<0.05);未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研究对象整合素β_3表达水平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会导致整合素β_3表达水平降低,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而对性激素受体无显著影响。
2016年10期 v.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刘学梅;韩秀平;张正良;
目的探究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9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其产检及剖宫产术后病理结果,将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纳入植入组(89例),前置胎盘未合并胎盘植入者纳入未植入组(106例),未合并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但剖宫产次数≥1次、孕次≥3次者纳入对照组(96例)。比较各组产妇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和孕晚期血清AFP水平,分析其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结果植入组产妇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和孕晚期血清AFP水平均高于未植入组和对照组(P<0.05),未植入组和对照组产妇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和孕晚期血清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AFP检测诊断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灵敏度为97.67%(84/86),特异度为97.56%(200/205)。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提示,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AFP检测诊断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95%CI为0.871~0.926(P<0.05)。结论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AFP检测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10期 v.8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78 ] - 黄晴;陈静;练丹;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观察伴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结构变化。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孕周20~30周的伴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女性纳入观察组,另将本院同期100例孕周20~30周的无盆底功能障碍的妊娠女性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结果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观察组患者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静息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在缩肛期均减小(P<0.05),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0.05)。结论三维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观察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结构变化,对于临床评定妊娠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0期 v.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唐榆;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诊断为HIE的60例住院新生儿纳入HIE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临床分度标准将其分为轻度(12例)、中度(34例)、重度(14例)三个亚组。选取本院同期6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48、72小时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HIE组患儿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端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脑实质回声均匀。HIE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脑实质回声呈点状或广泛回声增强;HIE轻度组患儿出生后48小时脑实质回声趋于正常;HIE中、重度组患儿出生后48~72小时脑实质回声呈散在回声增强。与对照组相比,HIE组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Vs、Vd均明显降低(P<0.05),PI、RI均明显升高(P<0.05)。出生72小时后,各组患儿Vs、Vd、PI和RI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监测HIE新生儿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HIE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016年10期 v.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3 ] - 李萍;
目的研究甲状腺良性结节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在超声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1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及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将其中143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纳入良性组,将78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纳入恶性组。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征象分布的差异,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超声征象计算其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10项超声征象:两组患者超声声像图中区域数、结节数、结节大小、病灶边界及声晕变量5项指标的征象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灶纵横比、病灶边缘、内部回声水平、内部结构及病灶内钙化灶形状的差异明显(P<0.01)。其中,内部低回声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最高(82.05%),微小钙化诊断恶性结节的特异度最高(93.00%),纵横比≥1诊断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79.19%)。结论对于存在微小钙化或纵横比≥1的甲状腺结节,应高度怀疑恶性结节的可能。而对于缺少上述2项征象,出现病灶边缘不规则、内部低回声或实性回声的甲状腺结节,不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
2016年10期 v.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陈斌;曾昭池;阳波;朱志勇;
目的探讨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每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自体移植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异体移植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异体移植组(P<0.05)。术后1天和术后2天,异体移植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自体移植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估表主观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体移植物和异体移植物在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移植物。
2016年10期 v.8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9 ] - 张新宇;王永成;李华;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系统将入选患者分为恢复效果理想组(HSS评分≥66分,162例)和恢复效果不理想组(HSS评分<66分,15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是否采用软组织平衡术、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HSS评分、是否合并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未采用软组织平衡术、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5?、术前HSS评分<45分、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术后VAS评分≥6分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65岁、未采用软组织平衡术、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5?、术前HSS评分<45分、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术后VAS评分≥6分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需根据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给予对症治疗。
2016年10期 v.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李江;李勍;艾山江;孟学刚;党辉;何晓燕;地力木拉提;朱沂;李红燕;
目的探索评估颈部血管颅外段迂曲程度的新方法(弦弧比法),为进一步研究颈部血管迂曲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神经内科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6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血管造影机自带软件精确测量患者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至颈内动脉C2段末端的实际长度;测量双侧椎动脉起始部至V2末端的实际长度。将起点与终点间的直线距离定义为理论长度,二者比值(弦弧比=实际长度/理论长度)定义为迂曲指数。以Metz法对造影图像进行再评估,按血管形态分为非迂曲、"C"形迂曲、折曲、盘曲,比较两组患者迂曲血管与非迂曲血管的迂曲指数。结果共测量592支血管的实际长度及理论长度,其中非迂曲血管302支(51.01%),"C"形迂曲血管205支(34.63%),折曲血管64支(10.81%),盘曲血管21支(3.55%)。非迂曲颈动脉迂曲指数为1.109±0.073,迂曲颈动脉迂曲指数为1.300±0.14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非迂曲椎动脉迂曲指数为1.045±0.040,迂曲椎动脉迂曲指数为1.134±0.07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弦弧比法评估血管迂曲程度理论上可行,优势在于其可定量分析评估血管迂曲程度,更加客观,易于操作,可重复性强。
2016年10期 v.8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吴卓丽;郑天衡;高建;王少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住院的2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检测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其他三组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差异性。以斑块组和对照组分组为因变量,以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交互作用分析相加模型分析高血压和H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联合作用。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Hcy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H型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9±0.09)mm]较非H型高血压组[(1.08±0.05)mm]、HHcy组[(0.58±0.09)mm]和正常对照组[(0.47±0.07)mm]明显增加(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斑块指数(4.89±1.28)较非H型高血压组(2.81±1.43)、HHcy组(1.20±0.96)和正常对照组(1.12±0.86)明显升高(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0.28±0.14,712.10±129.31)较非H型高血压组(0.45±0.12,507.20±122.14)、HHcy组(0.96±0.11,203.11±121.01)和正常对照组(0.87±0.18,197.31±98.17)均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高血压和H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中发挥协同作用,其效应大于二者之和。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与HHcy同时存在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H型高血压较传统高血压更易损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和功能。
2016年10期 v.8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5 ] - 韩延辉;王红雷;来利红;朱继红;邢适颖;贾静静;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将其分为血栓组(39例)与非血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卒中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房内径、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α-颗粒膜蛋白(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水平,并分析房颤血栓栓塞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及卒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外周血PAF、GMP-140、β-TG、PF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影响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房颤血栓形成危险因素,PAF可能参与房颤血栓形成。
2016年10期 v.8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3 ] - 丁剑锋;黄中伟;徐红梅;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Organ Injury Scale,AAST-OIS)标准,入选患者分级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为AAST-OISⅢ级,24例(24%)为AAST-OISⅣ级,56例(56%)为AAST-OISⅤ级。对照组患者存活28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51.72%;观察组患者存活37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1.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1.72%(30/58),观察组为38.10%(16/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破裂出血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OISⅤ级(P=0.019),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001),血小板计数下降(P=0.005)。结论即使采取了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降低肝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6年10期 v.8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2 ] - 姜保周;艾文婷;刘丹平;穆绵;刘利华;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显著高于对照组(72%)(P<0.05)。治疗后,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Ⅳ级患者分别为5例(20%)、4例(16%)、6例(24%),观察组分别为10例(40%)、7例(28%)、2例(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NYHA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10期 v.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4 ] - 胡重灵;娄四龙;毛德强;戴勤弼;陈杰;程兴;王世强;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突变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放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经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GMT基因、突变IDH1基因表达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以MGMT基因高表达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5天后,观察组患者MGMT基因低表达率与MGMT基因甲基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突变IDH1基因发现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5天后,观察组患者突变IDH1基因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与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放疗基础上经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可以降低MGMT基因表达水平,提高MGMT基因甲基化率和突变IDH1基因发现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016年10期 v.8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 高强;
目的评价关节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康复中心行肢体康复治疗的脑外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30例进行普通康复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患者纳入观察组,康复治疗周期为3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Berg平衡量表、MBI评分分别为(78.6±25.4)分、(79.7±26.2)分、(31.3±10.5)分、(69.4±21.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4.3±20.8)分、(63.9±19.8)分、(28.5±9.5)分、(41.4±19.4)分](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康复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6.7%、90.0%、9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76.7%、80.0%)(P<0.05)。结论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2016年10期 v.8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6 ] - 石晓卉;刘艳;肖东;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不同目标值收缩压对血肿体积及神经损伤影响的差异。方法将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强化治疗组:目标收缩压≤140 mm Hg并维持,常规治疗组:目标收缩压≤160 mm Hg并维持。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基础治疗措施及康复措施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变化及神经损伤转归情况。结果术后第1、5、10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肿体积逐渐缩小(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肿体积明显小于术后第1天和第5天(P<0.01);术后第5天和第10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5)。强化治疗组患者在转入SICU后第1天(D0)、入SICU后第5天(D1)、入SICU后第10天(D2)、出院时(D3)及出院3个月后随访时(D4)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1);在D2、D3、D4时间点,常规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逐渐下降,同组患者相邻2个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D1、D2、D3、D4时间点,强化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D2、D3、D4时间点,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ore,GCS)评分均逐渐升高,同组患者相邻2个时间点GCS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在D2、D3、D4时间点,强化治疗组患者GCS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强化治疗组患者D0至D4时间点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量表(FMA)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患者相邻2个时间点FMA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D2、D3、D4时间点,常规治疗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患者相邻2个时间点FMA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D2、D3、D4时间点,强化治疗组患者FMA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收缩压目标值定为140 mm Hg并维持,可更好地控制血肿,减轻神经损伤。
2016年10期 v.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4 ] - 张红梅;渠海洋;
目的研究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确诊并收治的1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同时给予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腹水释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腹水、肝肾综合征相关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24小时尿量、血钾及血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腹水伴发Ⅱ型肝肾综合征,能够显著释放肝腹水的液体量,明显增加24小时尿量,改善患者肾功能、血钾及血尿素氮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2016年10期 v.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3 ] - 刘海平;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3天和第7天清晨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行腹部胰腺CT,并于第7天行腹部增强胰腺CT平扫检查。比较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3天、第7天不同疾病程度和不同疾病分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入院7天内,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3天呈上升趋势,但入院后第7天略有下降。不同时间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水肿性胰腺炎患者(P<0.05)。入院7天内,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而水肿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3天均逐渐升高,但入院3天后转而下降。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具有相关性,胰腺CT检查联合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判断疾病进程。
2016年10期 v.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3 ] - 张清华;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本院住院的晚期肺腺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经基因检测均为EGFR突变阳性),将其随机分为单药组和双药组,每组各15例。单药组患者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单药口服靶向治疗,双药组患者给予吉非替尼口服联合榄香烯注射液(500 mg/d)静脉滴注。21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恶化率和原发病灶的变化,随访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胸部CT显示两组患者肺内原发病灶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双药组患者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占比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随访发现,双药组患者PFS为9.2个月,单药组为6.8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PS评分恶化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吉非替尼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可更明显地延缓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病情进展,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6年10期 v.8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3 ] - 匡燕;沈伯雄;
目的研究不同复苏液复苏对休克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休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复苏,对照组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的FDP、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结果及电解质变化。结果复苏后两组患者血pH升高、碱剩余负值减小,乳酸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酸中毒的纠正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血K~+、Cl~-浓度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Na~+浓度高于复苏前(P<0.05);对照组患者血K~+浓度有所下降(P<0.05),而血Na~+、Cl~-浓度较复苏前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复苏后,两组患者血Mg~(2+)浓度较复苏前均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有助于缓解休克患者的乳酸性酸中毒,并维持复苏后机体电解质平衡,是临床较为理想的复苏液。
2016年10期 v.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0 ] - 傅小利;彭莉;
目的分析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对老年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于本院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100例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即刻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治疗后第1、2、3年的生存率以及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即刻,CD4/CD8和CD19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CD56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治疗后的第9、12、22个月;治疗后第1、2、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99/100)、97%(97/100)、97%(97/100);1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4例,肝转移3例,纵隔转移1例,多发转移3例。治疗后第1、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91/100)、90%(90/100)、85%(85/100);9例患者发生鼻咽肿瘤相关性死亡,其中2例患者均于治疗后6个月因鼻咽部大出血死亡,7例患者因肿瘤远处转移死亡,治疗后第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95/100)、92%(92/100)、85%(85/100)。本研究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T分期与临床分期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分期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T分期、临床分期与鼻咽癌的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口腔黏膜反应及白细胞减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了有效缓解,且对疗效无影响。结论同步推量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鼻咽癌,能够获得良好的总生存率,T分期和临床分期与鼻咽癌预后相关,但该方法可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
2016年10期 v.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刘秉尧;刘可;马俊青;唐成忠;曹罡;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68例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正颌手术,联合组患者采用术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术后正畸于正颌手术结束4周后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正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正颌术后4周,两组患者SNA角、SNB角、ANB角与正颌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颌术后12个月,联合组患者SNA角、SNB角、ANB角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正颌术后4周内,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41%)明显低于对照组(58.82%)(P<0.05),且两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正颌术前(P<0.01)。正颌术后12个月,联合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在正颌手术基础上联合正畸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畸形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咀嚼和语言功能。
2016年10期 v.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