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重点号专题_脑出血研究

  • 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研究进展

    张高祺;杨琼;樊东升;

    脑出血是一类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卒中亚型,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其发病和预后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opE)是一种重要的脂质转运蛋白,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脂质代谢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相关性的研究不断增加,本文就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流行病学、发病特点、预后、治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综述。

    2019年10期 v.11 1-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4 ]
  • 脑出血影像学特征及其预测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李迪;刘舒鑫;王文志;孙海欣;

    在我国,脑出血发病率低于缺血性卒中,但其病死率较高。影像学检查能够准确诊断脑出血,同时也可预测临床预后,指导制订治疗方案,有助于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本文查阅近5年文献,对脑出血影像学特征进行综述。

    2019年10期 v.1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5 ]
  • 自发性脑出血中的NOTCH3基因突变

    付佳钰;唐璐;樊东升;

    脑出血是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一种卒中亚型,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NOTCH3基因是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致病基因,通过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引起不同表型的病变。近年研究表明该基因突变具有极大的异质性,且有关NOTCH3基因突变与脑出血表型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对NOTCH3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脑出血临床表型的关系进行综述。

    2019年10期 v.11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3 ]
  • 脑出血临床诊断思路和科研级专病病历建设

    李琦;

    脑出血因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一般临床病历往往无法很好地满足临床科研需求。高质量的专病病历建设和优质的临床诊疗是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基础。重视脑出血的病因诊断,推广磁共振在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脑出血诊断流程,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建设具有科研型水平的脑出血专病临床病历,创建脑出血专病管理模式,为提高脑出血诊治和临床研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2019年10期 v.11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 ]

信息窗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正>《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创刊于2008年9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集光盘版、纸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现为月刊,ISSN1674-7372,CN 11-9298/R,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136,光盘定价:20元/期,先后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收录。

    2019年10期 v.11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征稿启事

    <正>《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CN 11-9368/R,ISSN 2096-2940,现为季刊,集光盘版、纸版、网络版、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是一本反映我国肿瘤学多学科诊治与研究的发展、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内外肿瘤相关疾病诊疗信息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主编沈琳教授领衔的新一届编委会,以"传递最前沿的诊疗信息、提供最迅捷的临床数

    2019年10期 v.1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

    <正>2019年5月16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办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编写启动会在京召开,该共识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分会主任委员、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建者汪忠镐院士与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

    2019年10期 v.11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烟台发布

    <正>2019年9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妇科恶性肿瘤新进展论坛暨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在港城烟台举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杜贤编审,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

    2019年10期 v.11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中国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教育系列指南》编写启动会在京召开

    <正>2019年9月27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患者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独家协办的《中国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教育系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编写启动视频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指南总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

    2019年10期 v.11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初稿讨论会在京举行

    <正>2019年10月12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与健康分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初稿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指南撰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指南撰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文华研究员,指南撰写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10期 v.11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卵巢癌PARP抑制剂应用临床实践指南》编写启动会在杭城召开

    <正>2019年10月7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卵巢癌PARP抑制剂应用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正式启动编写。指南主要发起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

    2019年10期 v.11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2019年日本高血压管理指南解读

    陈文佳;尹新华;

    <正>2019年8月,日本高血压学会(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SH)修订了2014年日本高血压管理指南(JSH 2014)[1],并发表了2019年日本高血压管理指南(JSH 2019)[2]。JSH 2019英文版共14章247页,引用参考文献1700篇,内容详尽丰富。新指南采用了两种描述方法,即除常规教科书描述方法外,还根据Minds指南手册确定了与高血压管理相关的17项临床问题,并通过系统综述阐明证据予以回答,给出最终建议。其中很多系统综述论文已发表于Hypertension Research,未发表的系统综述和相关数据可于JSH网站查看。这种临床问题解

    2019年10期 v.1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6 ]

论著

  • 阿托伐他汀对炎症表型转化的小鼠RAW264.7细胞的保护机制研究

    李楠;闫素华;

    目的采用阿托伐他汀干预炎症表型转化的小鼠RAW264.7细胞,探讨其能否通过调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而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损伤。方法采用高糖DMEM培养基孵育RAW264.7细胞24 h,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其向M1型极化,以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其向M2型极化,然后加入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最后将所有细胞分为对照组(仅用二甲基亚砜处理)、M1组(LPS+IFN-γ刺激RAW264.7细胞)、M2组(IL-4/IL-13干预RAW264.7细胞)、M1+A组(以阿伐他汀干预M1组细胞)和M2+A组(以阿托伐他汀干预M2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极化的表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T1、NGF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结果M1组和M2组细胞SIRT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M1+A组和M2+A组细胞SIRT1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升(均P <0.05)。M1组和M2组细胞NGF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且M1组细胞NGF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M2组(P <0.05);M1+A组和M2+A组细胞NGF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均P <0.05),且M1+A组下降幅度更大(P <0.05)。M1组和M2组细胞的IL-1β和TNF-α分泌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 <0.05),M1+A组和M2+A组细胞的IL-1β和TNF-α分泌量均减少,但仅M1+A组细胞的IL-1β和TNF-α分泌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炎症表型转化小鼠的RAW264.7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阿托伐他汀上调SIRT1和NGF的表达,减少TNF-α、IL-1β等炎性因子的释放。

    2019年10期 v.1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常菲菲;王野;董锡臣;高寅秋;

    目的观察不同入路方式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侧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每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即刻、术后12 h、24 h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后入路组患者术后下肢运动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侧入路组(P <0.05),两组患者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侧入路和后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术后镇痛方面没有差异,但后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会引起对应下肢肌力下降。

    2019年10期 v.1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8 ]
  • 血浆D-二聚体和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岳媛媛;郭忠伟;苏学会;于常英;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 Hcy)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CI病因学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0例ACI患者纳入ACI组,根据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型、其他明确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OC)型、不明原因(stroke of undetermined cause,UND)型;另选取本院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DD和tHcy水平,并分析其在ACI组和对照组以及不同分型ACI之间的差异。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DD和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D和tHcy水平均与ACI具有相关性(均P <0.05)。LAA型、CE型、SAO型患者血浆DD和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其中CE型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患者(均P <0.05),LAA型患者t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患者(均P <0.05),由于OC型和UND型患者数较少,故未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和tHcy水平均与TOAST分型具有相关性(均P <0.05),且DD水平与CE型的相关性最强(OR=7.660,95%CI:4.043~14.512),tHcy水平与LAA型的相关性最强(OR=5.078,95%CI:2.939~8.774)。结论血浆DD和tHcy水平可能是导致A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在不同TOAST分型ACI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CE型患者DD水平升高最明显,LAA型患者tHcy水平升高最明显,这对ACI的病因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019年10期 v.1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3 ]
  •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王明玉;籍牛;杨茹;何明利;钟平;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轻度狭窄组(87例)、中度狭窄组(68例)、重度狭窄/闭塞组(45例)。随访3~24个月,统计三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分析有/无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影响因素和总狭窄积分(total stenosis score,TSS)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34例(17.00%)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均增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缩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TSS增高均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SS对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预后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84、0.851、0.965,均P <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狭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TSS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19年10期 v.1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

    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finger movement,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STEF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2019年10期 v.11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1 ]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冯方栋;刘斌;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行肝切除术的9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腹腔镜组(52例)和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 <0.05),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腹腔镜组分别为88.49%(46/52)、71.15%(37/52),开腹组分别为97.5%(39/40)、77.5%(3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不仅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的优势,且长期疗效也与开腹手术相当。

    2019年10期 v.11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4 ]
  • 微波消融对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忠;刘启榆;杨伟;周西;范丹丹;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对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效果和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06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随访生存情况,同时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结果 206例肝癌患者的完全消融率为96.12%(198/206),肿瘤残余率3.88%(8/206),微波消融治疗后6、12、18、24、30、36、42、48、54、60个月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2%、76.70%、66.02%、57.28%、49.03%、39.32%、27.18%、16.50%、10.19%、5.83%;微波消融治疗后6、12、18、24、30、36、42、48、54、60个月,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73%、58.11%、40.54%、33.78%、28.38%、16.22%、10.81%、8.11%、4.05%、0。微波消融治疗后60个月,不同肝功能分级、不同复发间隔时间、不同术前甲胎蛋白水平、不同肿瘤直径、不同巴塞罗那分期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复发间隔时间、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肿瘤直径、巴塞罗那分期均是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 <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直径<5 cm肝癌的完全消融率高,但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较低,肿瘤大小、复发间隔时间、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巴塞罗那分期均会影响微波消融治疗后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

    2019年10期 v.1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9 ]
  • 微生态制剂在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分析

    蒲成容;季巧;杨璐;张静梅;张世巧;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96例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微生态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手术情况、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CD3+CD8+T细胞水平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 <0.05),总体健康、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微生态制剂可以改善结肠癌合并不全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缩短术后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19年10期 v.1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6 ]
  • 一期人工真皮负载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对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效果观察

    罗小波;刘道宏;罗展鹏;胡明;隰建成;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真皮负载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对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例四肢创伤后骨/肌腱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一期人工真皮负载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供皮区愈合时间为(15.2±2.3)d,创面愈合时间为(19.4±2.5)d;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创面移植皮片均存活,创面愈合可,外观大体平整。结论一期人工真皮负载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对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效果良好。

    2019年10期 v.1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 ]
  •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苏国德;丁丽丽;张振坤;刘晓鸣;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110例)、小剂量组(109例)和大剂量组(109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抗支原体等常规治疗,小剂量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2 mg/(kg·d)甲泼尼龙治疗,大剂量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10 mg/(kg·d)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治疗有效率、CD4~+、CD8~+水平、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住院天数、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 <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大剂量组患儿住院天数、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小剂量组(均P <0.05),CD4~+、CD8~+水平、CD4~+/CD8~+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均P <0.05)。结论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较好,大剂量甲泼尼龙能明显缩短患儿热退时间、住院天数、咳嗽缓解时间,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2019年10期 v.1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5 ]
  • 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王丽;钱丹;涂丹娜;李恒;

    目的探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择两院同期常规体检健康儿童10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入组儿童的一般情况及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血清维生素A、血清25(OH)D不足和缺乏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血清维生素A和25(OH)D水平正常均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保护因素(均P <0.05)。结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户外活动存在相关性。儿童应在保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增加必要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维生素A或维生素D水平不足造成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风险。

    2019年10期 v.1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 ]
  • 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穴位埋置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效果观察

    王春辉;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穴位埋置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20例慢性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穴位埋置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孟鲁司特钠比较,孟鲁司特钠联合皮内针穴位埋置可以有效缩短慢性咳嗽患儿的症状发作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儿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2019年10期 v.1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 ]
  • 步行运动联合营养干预对肥胖孕妇体重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露;李玫玫;

    目的分析步行运动联合营养干预对肥胖孕妇体重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肥胖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所有孕妇均给予营养干预,观察组孕妇增加步行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孕妇体重变化、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结果两组孕妇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产时疼痛评分、剖宫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产程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行运动联合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对降低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风险均有着积极意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孕期干预方案,值得推广。

    2019年10期 v.1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 ]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邱红;毛新敏;杨雪姣;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573例行IVF-ET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评估入选孕妇孕中期(孕12~20周)体力活动水平,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其分别纳入低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7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97%。1431例孕妇中,低体力活动者982例(68.62%),中体力活动者377例(26.35%),高体力活动者72例(5.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F-ET移植次数≥3次、促排卵次数≥3次均为导致IVF-ET孕妇孕期低体力活动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其体力活动受移植次数、促排卵次数影响,应密切关注IVF-ET孕妇体力活动现状,积极开展体力活动干预。

    2019年10期 v.11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9 ]
  • 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和腔内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琢;陈健;王宏雨;孙宝胜;欧健;张洋;

    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和腔内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腔内近距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靶区覆盖率、局部控制率、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放疗后有效率、肿瘤靶区覆盖率和局部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放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结论与腔内近距离治疗相比,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靶区覆盖率、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9年10期 v.1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择期PCI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奕;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拟行择期PCI手术的13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估患者术后2周的认知功能,将MoCA评分<26分的患者纳入POCD组,其余患者纳入非POC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S患者择期PCI术后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30例ACS患者择期PCI术后2周时有35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26.9%。POCD组年龄≥65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60 min、胸痛至开通血管时间≥6 h、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POCD组(均P <0.05),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占比显著低于非POCD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后低氧血症是ACS患者择期PCI术后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 <0.05)。结论约1/4的ACS患者择期PCI术后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高龄、术后低氧血症是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能降低POCD发生风险。

    2019年10期 v.1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6 ]
  • 血液滤过联合早期容量复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分析

    杨进军;杜茜;常为民;

    目的探讨血液滤过联合早期容量复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容量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容量复苏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乳酸清除率、白介素-6(interleukin,IL-6)、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IL-6、PCT、hs-CRP水平、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IL-6、PCT、hs-CRP水平、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血液滤过联合早期容量复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休克,可提高乳酸清除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19年10期 v.1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闻淑娟;张珍连;李姗;胡欣;朱琳;阿孜古丽·麦合麦提;梁霄;杨顺娥;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来自健康志愿者的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封闭实验检测封闭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途径和封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作用后γδT细胞杀伤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情况和DLBCL细胞表面配体分子的表达情况。Confocal实验检测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情况。结果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SU-DHL-4、Farage的杀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对SU-DHL-4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采用丝裂霉素A预处理封闭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降低(P <0.01);而采用FasL中和抗体封闭Fas-FasL途径后,γδT细胞对SU-DHL-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显著变化(P> 0.05)。SU-DHL-4、Farage在引起γδT细胞脱颗粒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在引起裂解性极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SU-DHL-4细胞可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而Farage细胞无法引起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极化,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Farage细胞高表达的PD-L1可抑制γδT细胞杀伤作用和裂解性颗粒极化。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对Farage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 <0.01)。同时,封闭Farage细胞表面PD-L1后,γδT细胞裂解性颗粒的极化能力显著增强(P <0.01)。结论γδT细胞对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依赖于裂解性颗粒极化,而PD-L1抑制γδT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裂解性颗粒极化而实现。

    2019年10期 v.11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血Treg、Th17、iPTH、ALP表达特点分析

    王杨;胡凤琪;吴慧杰;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尿毒症患者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2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将透析期间发生SHPT的59例患者纳入SHPT组,其余133例患者纳入无SHPT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血Treg、Th17、iPTH、ALP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SHPT组患者血Treg、Th17、i PTH、ALP表达水平、血磷水平、心脏瓣膜钙化、骨量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SHPT组(均P <0.05),血钙水平、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无SHPT组(均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SHPT患者的血Treg、Th17、iPTH、ALP表达水平与血钙水平、骨密度均呈负相关(均P <0.05),与血磷水平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SHPT患者往往伴有血Treg、Th17、iPTH、ALP表达水平升高,且与心脏瓣膜钙化、骨量丢失密切相关,应及时进行综合干预。

    2019年10期 v.11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和超重/肥胖与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李胜男;赵荣伟;郑晶晶;

    目的分析孕妇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GDM孕妇(GDM组)和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孕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析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及其与BMI的交互作用。结果 GDM组与对照组孕妇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DM组孕妇纯合突变型(TT)基因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BMI≥24 kg/m~2时,TT型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相加交互作用模型中,AP=0.47(95%CI:0.09~0.86,P <0.05)。结论 MTHFR基因C677T突变尤其是携带TT型基因增加GDM发生风险,在超重/肥胖孕妇中,携带TT型基因与GDM存在显著相关性。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超重/肥胖可能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2019年10期 v.11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2 ]
  •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翠;李丹;耿玲玲;冯媛;刘昱;南楠;李小青;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JIA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根据国际风湿病学联盟分类标准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n,CRP)、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WBC计数、ESR和CRP、SF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RF阳性患儿R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以有效控制JIA的进展,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19年10期 v.11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消化内镜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黄晓丽;张丽丽;冯凯祥;彭兰;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制订相应防范对策,并观察对策实施结果。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入住并接受消化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30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患者机体情况、治疗情况、手术和住院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明确消化内镜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因素的最佳截断值,制订相应防范对策并与次年同期346例接受消化内镜手术后采取院内感染防范措施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消化内镜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与其年龄、住院天数、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应用免疫抑制剂、引流管留置、经中央静脉插管有关(均P <0.05)。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应用免疫抑制剂、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经中央静脉插管、合并低蛋白血症、住院天数长、手术时间长、卧床时间长均为首年消化内镜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 <0.05)。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院内感染发生率自5.79%降至1.16%。结论消化内镜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60岁、住院天数超过14 d、卧床时间超过20 d、手术时间超过70 min、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应用免疫抑制剂、引流管留置时间超过14 d及经中央静脉插管,完善相关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消化内镜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

    2019年10期 v.11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3 ]
  • 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曼容;张红青;娄雅静;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重建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障碍量表(Stand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SASRQ)评估患者PTSD发生情况。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疼痛程度、修复术后感染、颈淋巴结清扫术式、牙齿情况、下颌骨断开与否以及放疗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PTSD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患者SASRQ总分为6~128分,平均(44.69±9.78)分,符合PTSD诊断者共42例,发生率为35.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下颌骨断开与否、牙齿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修复部位是否感染均为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颌骨断开、牙齿缺失、VAS评分≥5分、修复部位感染均为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口腔癌患者经修复重建治疗后较易发生PTSD,临床上应给予针对性干预,以减少PTSD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2019年10期 v.11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9 ]
  • MRI联合血清GABARAPL2、ZNF706和WIBG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庄利东;陈曦;陈妍文;陈刚;罗军;吴茜;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血清γ-氨基丁酸受体相关蛋白2(GABA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2,GABARAPL2)、锌指蛋白706(zincfinger protein 706,ZNF706)与BGCN同族体(within BGCN homolog,WIBG)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26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将入选患者分为早期组(167例)和晚期组(93例),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成人纳入对照组。分析RA患者的MRI征象,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GABARAPL2、ZNF706和WIBG水平,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骨质侵蚀、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早期组患者血清GABARAPL2、WIBG和ZNF706水平均显著高于晚期组和对照组(均P <0.05);晚期组患者血清GABARAPL2、WIBG和ZNF70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在3个MRI征象中,骨髓水肿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次是滑膜炎与骨质侵蚀,三者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且三征象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Youden指数=0.408)。血清WIBG水平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708),其次是GABARAPL2(AUC=0.683)与ZNF706(AUC=0.662),三者的灵敏度较低,特异度较高,且三因子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Youden指数=0.495)。MRI联合血清GABARAPL2、ZNF706与WIBG对早期R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0%、68.9%,诊断价值最高(Youden指数=0.569)。结论 MRI联合血清GABARAPL2、ZNF706与WIBG能显著提高RA的早期诊断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年10期 v.1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用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

    王宇娟;王骏;杨晓蓉;

    目的探究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用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CRSw NP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鼻部症状评分、鼻黏膜上皮化情况、复发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和鼻部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以上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鼻腔黏膜上皮化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总体上皮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可显著改善CRSwNP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促进鼻腔黏膜恢复,安全性较好。

    2019年10期 v.1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9 ]
  • Frey术与Beger术对慢性胰腺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刘红英;李卡;柯能文;

    目的探究Frey术与Beger术对慢性胰腺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Fery组和Beger组,每组各62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析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胰瘘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术后1年M-ANNHE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年M-ANNHEIM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 <0.05)。结论 Frey术与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效果与安全性相当,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2019年10期 v.11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炎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媛;熊颖;夏培;郭芳;田爱霞;

    目的探讨炎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就诊的400例炎性肠病患者进行5年的观察随访,然后将其中结直肠癌患者纳入观察组(37例),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36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炎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观察组年龄> 40岁、病程> 6年、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4 kg/m~2、合并糖尿病、病变部位广泛、伴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患者占比和CRP、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应用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病程> 6年、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合并糖尿病、病变部位广泛、伴PSC高CRP水平、高PCT水平、BMI> 24 kg/m~2均是炎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均P <0.05),应用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是其保护因素(均P <0.05)。CRP和PCT诊断炎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程>6年、有结直肠癌家族史、BMI> 24 kg/m~2、合并糖尿病、伴发PSC、病变部位广泛、血清CRP、PCT水平升高的炎性肠病患者均应及早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并合理应用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

    2019年10期 v.11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5 ]
  • 老年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姜红;史生华;韩晓萍;保成兰;李桂玲;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感染科收治的301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收集感染组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分析病原学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老年肺结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1例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共3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6%,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32例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57株病原菌,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治肺结核、合并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种类> 2种均为导致老年肺结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影响老年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复治肺结核、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监测,减少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以降低老年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2019年10期 v.11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2 ]
  • 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薛炜;雷永华;桑楠;邱建新;赵致广;王禾;张志明;

    目的对比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证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局限性肾癌(T1-T2N0M0期)患者1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NSS组(72例)和RN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肾功能、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和远期预后。结果 NS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RN组(均P <0.05)。术后1个月、1年、2年,NSS组患者血肌酐水平均显著低于RN组(均P <0.05),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RN组(均P <0.05)。NSS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RN组(P <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和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 <0.05),NSS组患者的社会/家庭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RN组(均P <0.05)。结论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但与RN相比,NSS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能保存残肾的肾单位和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9年10期 v.1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杜小琴;姜文锡;赵静;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再住院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eGFR)、尿白蛋白水平、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后eGFR、LVEF和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再住院率、治疗后尿白蛋白、NT-proBNP、AngⅡ、ALD水平和LVESD、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肾衰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和尿白蛋白水平,对患者的eGFR的影响更小,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内分泌情况,抑制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

    2019年10期 v.11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4 ]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PCI术中的应用和安全性分析

    蒋天红;朱吉平;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行PCI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5例行血管内超声引导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引导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PCI失败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支架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 <0.05),PCI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在PCI失败患者中,观察组入假腔后未能入真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入口即入假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逆向失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引导可提高CTO患者PCI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2019年10期 v.11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3 ]
  • 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于晓甜;周晓舟;曾继红;沈安霞;

    目的探讨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诊的24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号码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患者采取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传统组患者采取传统睑板腺压榨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眼结膜上皮损伤程度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结果治疗后,改良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film,BUT)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结果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均P <0.01),荧光素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S)、睑脂性状、睑脂排出难易程度、睑板腺评分和OSDI总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 <0.01),眼结膜上皮损伤程度显著轻于传统组(P <0.01)。结论相比于传统睑板腺压榨法,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并发症更少,对眼结膜上皮损伤更小,具有借鉴意义。

    2019年10期 v.11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7 ]

病例报道

  • 复合手术治疗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个案报道及文献复习

    黄尧;杨鹏;卢晨;刘宇;胡佳;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极其罕见,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巨大憩室易压迫纵隔和憩室破裂可导致患者死亡,开放手术治疗此类疾病存在较大难度。本文以"复合手术、Kommerell憩室、右位主动脉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搜索引擎,对相关文献和个案进行总结,并报道1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成功实施Ⅰ型复合手术。针对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巨大Kommerell憩室,复合手术创伤小、围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术式。

    2019年10期 v.11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稿约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稿约

    <正>《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CN11-9298/R,ISSN 1674-7372,邮发代号:82-136。采取光盘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

    2019年10期 v.11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