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重点号专题_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救治及胸痛中心建设

    向定成;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死亡率最高的冠心病类型,对该病的救治水平既能体现心血管内科专科救治能力,也是反映急救体系救治效率的最客观指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长期维持在10.1%~12.4%。2011年通过创建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模式显著提高了救治效率,经过10年努力,目前全国已有4700多家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其中1672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胸痛中心建设使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降至3%~4%,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从18.0%~24.7%降至14.2%。本文概略介绍过去10年我国胸痛中心所推动的急救体系建设、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及急诊介入技术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2021年03期 v.1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蔡炜;陈恩;陈良龙;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20%,仍是PCI领域极富挑战的难题之一。较之非分叉病变,CBL的PCI不仅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且术后再狭窄和血栓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尤其是边支血管开口再狭窄。国内许多学者针对CBL介入治疗策略和技术进行了改良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本文就CBL的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2021年03期 v.1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介入治疗器械

    邓欣;沈雳;葛均波;

    当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发也与时俱进。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起步较晚,介入治疗器械研发创新整体实力偏弱,但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介入治疗器械产品,包括药物洗脱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设备等。本文回顾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药物球囊导管、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腔内影像和功能学以及创新型介入治疗设备四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研发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超越的发展历程。

    2021年03期 v.1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腔内影像和功能评价

    陈曦;贾海波;于波;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飞速发展,总量已居世界第一。随着介入数量的攀升,如何提升其质量成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腔内影像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内检测手段,具有动态实时成像等优点,在识别罪犯病变及病理类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根据病变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精准优化理念的推广,腔内影像学作为手术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其在冠心病机制探讨、介入诊疗策略选择、治疗手段优化等方面大有裨益。

    2021年03期 v.1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介入治疗

    傅向华;谷新顺;耿巍;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历程和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尤其是评价了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PCI的效果、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展示出我国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PCI在数量和某些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PCI不仅具有局部血管入径获益,而且兼具全身整体获益,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创化PCI技术。

    2021年03期 v.13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循环辅助

    田峰;陈韵岱;

    维持循环稳定是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复杂高危患者。目前临床应用的循环辅助装置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轴流泵、体外膜肺氧合等,合理选择循环辅助的时机和方式可以提高PCI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国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效果褒贬不一,轴流泵和体外膜肺氧合在PCI术中应用的经验偏少。

    2021年03期 v.1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质量管理

    刘兆平;霍勇;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快速发展,介入治疗质量的提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下建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体系,旨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全流程质量管理,其中质量控制系统是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已建立国家级质控中心和省级质控中心,通过多种质控手段对医疗机构和术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并对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控。网络直报系统是质控体系的基础,减少漏报是未来质控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质控中心通过质控培训、病例检查等多种途径促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主要质控指标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未来的质控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围绕质控核心指标开展,以达到质控工作全覆盖的目的。

    2021年03期 v.1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中国循证指南共识

  •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对2015年发表的《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及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2021年03期 v.13 3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1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心衰)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负担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健康问题。医疗质量评价是实现心衰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优化诊疗、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减少不良预后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评估心衰患者诊断和治疗的质量控制指标。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和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制定了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利钠肽测量、症状及活动能力评估、症状管理完成情况,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抑制剂药物使用情况和剂量达标情况,HFrEF患者及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使用情况,HFrEF患者经优化药物治疗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建议情况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情况,患者教育完成情况和出院时随访预约完成情况共16条心衰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以解决心衰患者门诊连续性诊疗问题,推动临床医生对心衰规范化诊治的执行,缩小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差距,从而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1年03期 v.13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癌情监测

  • GLOBOCAN 2020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

    曹毛毛;陈万青;

    GLOBOCAN 2020于2020年12月发布,估计了全球185个国家/地区的36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分析了癌症的地区和性别差异,并新增2040年癌症负担的预测数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 292 789例,9 958 133例癌症患者死亡。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2020年新发乳腺癌2 261 419例,占总体癌症发病的11.7%,其次是肺癌(11.4%)、结直肠癌(10.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肺癌仍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计有1 796 144人死于肺癌,占总体癌症死亡的18.0%,其次是结直肠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癌症发病和死亡呈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本文对更新的数据库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加以解读。

    2021年03期 v.13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4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4 ] |[阅读次数:2 ]

新视野

  • 肝动脉灌注化疗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经验总结

    陈敏山;元云飞;郭荣平;石明;黄金华;赵明;徐立;韦玮;张耀军;顾仰葵;李斌奎;郑云;周仲国;李启炯;李少华;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中>90%的患者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我国肝癌患者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初诊可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仅占15%~30%。对于中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癌,可采取多种治疗手段争取转化为可手术切除,其中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和较好的安全性,且操作简单、易于普及。本文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经验为基础,结合文献报道,对肝动脉灌注化疗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1年03期 v.13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2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远隔缺血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体液传递途径

    艾丽玛·艾尔肯;何立芸;王贵松;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严重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减少IRI的新兴疗法,近年来针对RIC的心肌保护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讨论,发现体液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聚焦于体液途径在RIC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总结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RIC可能的循环介质。

    2021年03期 v.1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中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影响

    张子婷;刘伟;张曼;孙芳;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中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浓度组(39例)和低浓度组(39例),分别采用0.5%、0.2%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前臂运动功能的改良Bromage评分(modified Bromage score,MBS)。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以及术后3 h、6 h、12 h、24 h屈肘、屈腕、屈指的MB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浓度组患者术后3 h、6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均P<0.05)。结论采用0.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能更好地缓解肩关节术后疼痛,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前臂运动功能和康复,效果优于0.2%罗哌卡因。

    2021年03期 v.1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髋关节置换术后地佐辛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于明帅;张科;刘思远;齐磊;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地佐辛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地佐辛进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均持续镇痛48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T细胞亚群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 h、24 h、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持续降低并于术后48 h达到最低值(均P<0.05),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则持续升高并于术后48 h达到最高值(均P<0.05)。术后24 h、48 h,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而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地佐辛的镇痛效果良好,且可有效减轻术后免疫抑制。

    2021年03期 v.1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国小丽;杨博;庄晓赛;胡成燕;唐丽丽;郝春艳;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老年CHF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据此分为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CHF合并高血压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部86例患者共有23例出现认知损害,发生率为26.7%。损伤组患者的年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_(1c))水平、合并糖尿病占比、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Ⅳ级占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高血压病程和CHF病程均显著长于正常组(均P<0.05),受教育时间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短于正常组(均P<0.05),家庭平均年收入、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占比、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VEF、SSRS评分、外周血Hb和HbA_(1c)水平均为老年CHF合并高血压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约有1/4的老年CHF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认知损害,LVEF、SSRS评分、外周血Hb和HbA_(1c)水平均为此类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1年03期 v.13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微RNA-21 rs1292037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双莲;白斯日古楞;白相军;苏日娜;

    目的研究微RNA-21(microRNA-21,miR-21)rs1292037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7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组,选取该院同期3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对miR-21 rs1292037 T/C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在本院就诊、体检人群和研究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基因型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验证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回归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析miR-21 rs1292037 T/C多态性位点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miR-21 rs1292037 T/C位点扩增序列长度为295 bp。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可知,rs1292037 T/C位点在本院就诊、体检人群和研究组、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研究组、对照组研究对象TT、TC、C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T、C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变量后,与miR-21 rs1292037基因型TT者相比,TC+CC基因型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OR=2.253,95%CI:1.456~3.486,P<0.001)。结论 miR-21 rs1292037 T/C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关系密切,冠心病患者TC+CC基因型增加,对指导疾病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1年03期 v.1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联合靶向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李均;汤亚兰;唐方祥;徐凡;唐英;胡辉权;罗岳西;

    目的探讨联合靶向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只雌性SD大鼠,其中60只建立卵巢癌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1组(注射FGFR抑制剂,20只)、实验2组(注射mTOR抑制剂,20只)、联合组(注射mTOR抑制剂和FGFR抑制剂,20只),另20只大鼠记为常规组(常规饲养并注射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大鼠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而后将模型大鼠处死取得组织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实验1组、实验2组、联合组卵巢癌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结果联合组、常规组大鼠ERK、pERK、HIF-1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实验1组、实验2组(均P<0.05),联合组与常规组大鼠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卵巢癌细胞增殖率依次为:联合组<实验2组<实验1组(均P<0.05);卵巢癌细胞凋亡率依次为:联合组>实验2组>实验1组(均P<0.05)。结论联合靶向抑制FGFR和mTOR可明显降低卵巢癌增殖而有效促进其癌细胞凋亡,有望为卵巢癌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1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新斯的明辅助Kegal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尿潴留患者疗效及性功能的影响

    李元元;马志敏;张倩;崔江梅;朱希慧;

    目的分析新斯的明辅助Kegal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尿潴留患者疗效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就诊的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Kegal法盆底肌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接受新斯的明辅助Kegal法联合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盆底肌肉收缩力变化,以及治疗效果和对性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和残余尿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平均电压和盆底肌最大电压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性功能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斯的明辅助Kegal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尿潴留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性功能,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

    2021年03期 v.13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李雪娇;陈惠丽;李丽红;张海;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3例PPP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资料孕妇的胎盘植入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PP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比较胎盘植入组和无胎盘植入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全部183例PPP孕妇共有70例合并胎盘植入,发生率为38.3%。孕次≥3次、剖宫产次数≥3次、流产次数≥2次、有宫腔手术史、有前置胎盘史、合并妊娠高血压的孕妇胎盘植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孕次1~2次、剖宫产次数1~2次、流产次数0~1次、无宫腔手术史、无前置胎盘史、未合并妊娠高血压孕妇(均P<0.05)。剖宫产次数≥3次、流产次数≥2次均为PPP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胎盘植入组孕妇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无胎盘植入组(P<0.05),产后出血、休克、子宫切除、新生儿窒息占比均显著高于无胎盘植入组(均P<0.05)。结论 PPP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风险较高,剖宫产次数≥3次、流产次数≥2次均为PPP孕妇合并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胎盘植入可明显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临床上要进行重点防治。

    2021年03期 v.13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及意义

    郝立君;许腾;李智伟;

    目的探讨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初次明确诊断为ITP的3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对照组。ITP患者均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采集ITP患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体检当日外周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CD19~+CD23~+B细胞和CD4~+CD25~+T细胞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组中缓解患者和无效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Treg细胞水平、CD19~+CD23~+B细胞和CD4~+CD25~+T细胞表达率、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CD4~+CD25~+T细胞表达率、Treg细胞水平和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CD19~+CD23~+B细胞表达率和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CD4~+CD25~+T细胞表达率、Treg细胞水平和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01),CD19~+CD23~+B细胞表达率和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01)。观察组中无效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CD4~+CD25~+T细胞表达率、Treg细胞水平和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缓解患者(均P<0.001),CD19~+CD23~+B细胞表达率和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ITP患者存在Breg细胞比例失衡,其变化程度与病情有关联,故而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3期 v.1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荟萃分析

    杨云云;苟玉东;郑侠;周杰;

    目的探索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对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no-carcimoma,PDA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并筛选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2月有关TIL和PDAC预后相关的研究,利用荟萃分析计算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使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系统评价TIL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纳入7篇文献共804例患者,荟萃分析发现CD8~+TIL增加的PDAC患者具有更长的OS(HR=0.49;95%CI:0.38~0.63;P<0.001)与DFS(HR=0.56;95%CI:0.43~0.73;P<0.001);CD4~+TIL增加也意味着更长的OS(HR=0.66;95%CI:0.51~0.84;P=0.001),但与DFS无关(HR=0.76;95%CI:0.48~1.20;P=0.243);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TIL增加与OS延长具有显著相关性(HR=0.36;95%CI:0.22~0.59;P<0.001)。然而,CD3~+TIL、FoxP3~+TIL、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TIL增加与PDAC患者的OS和DFS均无相关性。结论某些TIL亚型对PDAC患者的生存和疾病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TIL可作为临床判断PDAC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2021年03期 v.13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治疗不可切除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谢林;孙卯;王郁薇;雷青松;王澄宸;樊春波;郭启帅;谢悦;

    目的分析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同步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治疗不可切除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39例不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将接受IMRT同步替吉奥化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57例),将接受IMRT同步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3年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同步放化疗开始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度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63.41%(52/82)、70.73%(58/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3%(19/57)、38.60%(22/57)](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专用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oesophageal cancer module,QLQ-OES24)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QLQ-OES24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 IMRT同步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药物治疗不可切除食管癌的疗效确切,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替吉奥,但未影响治疗计划,且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更显著。

    2021年03期 v.13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陈维;朱玮;吕成余;

    目的分析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65例)和开腹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CA199、CA125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但两组患者CA199、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开腹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淋巴结清扫数目和预后与开腹手术相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年03期 v.1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输尿管上段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健;刘华伟;王战豪;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6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收集所有患者中段尿液,对尿液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46例患者中50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7.74%。5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最高,为77.6%,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21.8%)和真菌(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手术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结石直径大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高龄、手术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结石直径大均为引起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预防感染。

    2021年03期 v.13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创伤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黄晶晶;孟利娴;倪晓燕;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创伤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66例急性创伤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分别于术后24~48 h内、72 h以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干预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营养状况[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第7天血IgA、IgG、IgM、PA、Alb、TRF、TP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7天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鼻饲相关并发症、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急性创伤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且不会增加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安全可靠。

    2021年03期 v.13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稿约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稿约

    <正>《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CN11-9298/R,ISSN 1674-7372,邮发代号:82-136。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2013年9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21年03期 v.13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