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恒;吴俐萍;吴倩;李艳琴;訾豪;王娜;曾宪涛;倪小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喉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对比分析1990—2019年我国和全球喉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伤残损失寿命年及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并进一步分析我国不同年龄、性别及喉癌归因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情况。结果 2019年中国喉癌发病例数、死亡例数和DALYs分别为4.54万、2.03万和49.79万人年,比1990年分别增加了221.98%、76.20%和56.72%。1990—2019年中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APC=1.32),而标化死亡率(EAPC=-0.96)和标化DALYs率(EAPC=-1.21)均呈下降趋势。我国喉癌的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在50~69岁年龄组开始明显上升,≥70岁达到最高,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9年我国可归因于吸烟、饮酒和石棉暴露的喉癌死亡比例和DALYs比例均有所增加;可归因于硫酸暴露的喉癌死亡比例和DALYs比例均有所下降。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喉癌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疾病负担在男性中明显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仍较为沉重,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强喉癌的防治工作。
2021年12期 v.1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胡慧敏;张伟令;黄东生;李静;李凡;支天;
目的总结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parameningeal rhabdomyosarcoma,PM-RMS)中枢侵犯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自2004年5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21例明确诊断PM-RMS中枢侵犯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综合治疗模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21例PM-RMS中枢侵犯组患儿,脑神经受累11例,颅底骨受累14例,脑脊液细胞学阳性18例;病理分型腺泡型6例,胚胎型15例;TNM分期3期16例,4期5例;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分组Ⅲ组3例,Ⅳ组18例;活检1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5例;仅予以化疗10例,联合放化疗11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随访17~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5个月,1例患儿因病情进展放弃治疗后失访,有效随访20例。治疗过程中无复发/进展者7例,其中完全缓解6例,局部复发5例,疾病进展8例;死亡11例,存活9例。20例患儿的生存时间为(62.68±13.14)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8.3%。联合放化疗患儿生存时间为(88.94±15.68)个月,5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独化疗患儿(57.1%∶0,χ~2=9.954,P=0.002)。治疗后无复发/进展患儿5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复发/进展患儿(100%∶20.0%∶16.7%,χ~2=8.477,P=0.014)。结论儿童PM-RMS中枢侵犯组总体预后差,化疗联合放疗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
2021年12期 v.1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文斐;张琪;李健;
目的探讨肿瘤负荷(tumor burden,TB)与BRAF~(V600E)突变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及一线治疗决策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BRAF~(V600E)突变晚期CRC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TB将患者分为低TB组(32例)和高TB组(64例),依据一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药±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组和三药±Bev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时间、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采用K-M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低TB组患者中位OS时间和中位PFS时间均显著长于高TB组(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是影响BRAF~(V600E)突变晚期CRC患者OS时间(HR=0.474,95%CI:0.269~0.836,P=0.010)和PFS时间(HR=0.563,95%CI:0.338~0.938,P=0.027)的独立因素。在低TB组和高TB组患者中,一线治疗方案均非影响OS时间和PFS时间的独立因素(均P>0.05)。BRAF~(V600E)突变晚期CRC患者中一线接受两药±Bev治疗者ORR显著低于接受三药±Bev治疗者(8.3%∶33.3%,P=0.008),但二者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79.2%,P=0.502)。结论 TB是BRAF~(V600E)突变晚期CRC患者,OS时间和PFS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在不同TB患者中,一线治疗方案(两药±Bev或三药±Bev)对OS时间和PFS时间的影响并无差异。一线应用三药±Bev的患者有更高的ORR。
2021年12期 v.13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远;王佑民;程丽芳;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和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与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妊娠高血压孕妇纳入观察组,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轻度妊娠高血压组(42例)、子痫前期组(47例)、子痫组(31例)3个亚组;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与亳州市人民医院产检的100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和3个亚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血脂指标、胰岛素抵抗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妊娠高血压与血脂、D-二聚体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孕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D-二聚体水平、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 cell function,HOMA-β)和Matsuda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3个亚组孕妇TC、TG、LDL、HDL、D-二聚体水平及HOMA-IR指数、HOMA-β、Matsuda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妊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TC、TG、LDL、D-二聚体水平及HOMA-IR指数均呈正相关(r=0.201、0.257、0.230、0.262、0.257,均P<0.05),与HDL水平、HOMA-β、Matsuda指数均呈负相关(r=-0.242、-0.231、-0.240,均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D-二聚体水平关系密切,以上指标对评估妊娠高血压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意义。
2021年12期 v.1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新雨;李微;赵艳飒;
目的探究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炎症因子、生殖激素水平预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孕5~6周先兆流产孕妇173例纳入观察组,同期孕5~6周产检正常孕妇173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清IGF-1、TGF-β1、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生殖激素[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观察组孕妇均行保胎治疗,根据孕12周内妊娠结局将其分为继续妊娠组和流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清IGF-1、TGF-β1、TNF-α、IL-10、β-hCG、P水平,分析各指标对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影响和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清IGF-1、TGF-β1、IL-10、β-hCG、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发生流产52例(30.06%);流产组孕妇血清IGF-1、TGF-β1、IL-10、β-hCG、P水平均显著低于继续妊娠组(均P<0.05),TNF-α水平、自然流产史比例均显著高于继续妊娠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GF-1、TGF-β1、IL-10、β-hCG、P水平升高均是早期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血清TNF-α水平升高、有自然流产史均是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IGF-1、TGF-β1、TNF-α、IL-10、β-hCG、P预测早期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3、0.832、0.771、0.791、0.763、0.855,而六项联合预测的AUC为0.990,高于上述单项检测(Z=6.260、5.004、5.550、5.604、6.220、4.559,均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6.7%。结论早期先兆流产孕妇血清IGF-1、TGF-β1、IL-10、β-hCG、P呈相对低水平,TNF-α呈相对高水平;以上六项指标与自然流产史共同影响孕妇早期妊娠结局,且对早期妊娠结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以六项联合预测价值最高。
2021年12期 v.1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穆福娜依·艾尔肯;韩媛媛;古再丽努尔·赛来阿吉木;帕热旦木·托乎提;依力米古丽·努尔买买提;张丽;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然后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钙磷代谢、生活质量、血压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体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并在术后3、6个月处于稳定状态。术后1个月患者血肌酐、血钙、血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钙磷乘积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并在术后3、6个月处于稳定状态。术后6个月,患者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发生率,维持机体内钙磷代谢平衡、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12期 v.1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嘉桁;史京萍;阮姝婕;朱喆辰;王鸣;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一步法乳房重建、二步法乳房重建术后不良事件和满意度的差异,从而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证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网、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1年3月1日发表的有关一步法、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文献,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采用RevMan 5.4.1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4 582例患者,其中一步法组患者3005例,二步法组患者11 577例。一步法组患者乳房重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1.33,95%CI:1.01~1.75,P=0.04)、额外手术修复率(OR=1.71,95%CI:1.06~2.76,P=0.03)均显著高于二步法组,术后生理满意度(MD=-2.91,95%CI:-4.41~-1.40,P=0.0001)、社会心理满意度(MD=-3.11,95%CI:-4.61~-1.61,P<0.0001)均显著低于二步法组;两组患者乳房重建术后性满意度、乳房满意度、结局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步法乳房重建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额外手术修复率,提高术后生理、社会心理满意度方面具有优势,但二步法乳房重建手术需行两次手术,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方案。
2021年12期 v.1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玲;童丽灵;孙乐妹;王辉微;
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PRT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1例。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PRT组、肌内效贴组、联合组患者PRT、肌内效贴、PRT+肌内效贴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水肿程度、上肢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均显著轻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健康调查量表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患肢淋巴水肿程度显著轻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DASH量表总分显著低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SF-36总分显著高于PRT组和肌内效贴组(均P<0.05)。结论 PRT联合肌内效贴能显著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回流,缓解淋巴水肿,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2021年12期 v.13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婷;解修园;钱健;袁慧;王雪静;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化疗的老年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治老年男性MIBC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全身化疗治疗,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K-M生存分析探讨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男性MIBC患者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表达数显著多于癌旁组织(P<0.05),CD8~+T淋巴细胞表达数显著少于癌旁组织(P<0.05)。CD4~+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36例(36%),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56例(56%)。CD4~+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的T_3分期和肿瘤最大径>3 cm占比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的T_3分期和肿瘤最大径≤3 cm占比均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患者1年、3年、5年复发率分别为7%、24%、4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4%、61%。CD4~+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CD4~+T淋巴细胞低表达患者(P<0.05),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CD8~+T淋巴细胞低表达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T分期、膀胱灌注治疗、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患者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分期越高、CD4~+T淋巴细胞高表达、CD8~+T淋巴细胞低表达均为老年男性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化疗的老年男性MIBC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预后,而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预测不良预后的标志物。
2021年12期 v.13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晓莉;徐美红;丁潇晖;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意识错乱评估法的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共有28例出现谵妄,发生率为28.6%。谵妄组患者的年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脑卒中病史、术中低氧比例、术前CF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谵妄组(均P<0.05),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谵妄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CF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术中低氧均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约1/4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谵妄,术前衰弱、术前白蛋白水平、术中低氧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1年12期 v.1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志慧;周玲;岳慧玲;
目的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康复训练在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患者术后康复和院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CDH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所有患者均行Bryan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并行常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思维导图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前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评分、出院前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uality of discharge teaching scale,QDTS)评分、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以及术前、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出院前RHDS、QDTS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颈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术前(均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颈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均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手术节段Cobb角显著大于本组术前(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手术节段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开展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CDH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还可减轻疼痛和改善临床症状,并在保留颈部生理活动度的基础上提高神经功能。
2021年12期 v.13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一鸣;钱会娟;于志慧;桑利;岳慧玲;
目的调查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各阶段遵医行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青年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使用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评估其遵医行为,并按照患者遵医行为特征变化,将其纳入改善组和未改善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青年LDH患者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中青年LDH患者术前功能锻炼、工作活动、定期复查遵医行为依从性均较差,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平均分较术前上升(均P<0.05),但出院后3个月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平均分较出院前下降(P<0.05)。与术前比较,74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评分上升,改善率为61.67%。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每日运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月、每日运动时间0 h均为影响中青年LDH患者遵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中青年LDH患者术前遵医行为依从性较差,虽然术后短时间内依从性有所提升,但出院后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呈下降趋势;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运动频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应针对重点人群展开遵医行为强化教育。
2021年12期 v.13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亚楠;曹云霞;丁宁;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慢重症(chronically critical ill,CCI)患者肠道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4例SAP合并CCI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患者加用益生菌治疗,持续14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蛋白、淀粉酶、肠黏膜屏障指标及胃肠功能评分、脱机率、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淀粉酶水平和胃肠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TNF-α、IL-6、内毒素、DAO、淀粉酶水平和胃肠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脱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有助于减轻SAP合并CCI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从而提高脱机率、降低病死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2021年12期 v.1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春花;安园园;张建峰;
目的探讨心智觉知训练对慢性胃炎患者自我效能、负面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慢性胃炎的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心智觉知训练,持续10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负面情绪、生存质量水平与临床满意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brief form questionnaire,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SES评分、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和总分、临床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智觉知训练能显著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生存质量与临床满意度。
2021年12期 v.13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汪伍;朱燕;厉坤鹏;张梓楠;张增乔;何静;胡寅虎;冯伟;
目的分析太极拳功法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30例,均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患者联合情景模式技术治疗,C组患者联合太极拳功法治疗,D组患者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太极拳功法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6周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mini-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s test,mini-BESTest)、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功能性步行能力(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评分变化,并比较各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3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6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和6周BB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和6周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3周、6周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B组、C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6周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1周mini-BESTest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3周和6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B组、C组(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6周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B组、C组(均P<0.05)。结论太极拳功法和情景模式技术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动态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及步行功能,二者联合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康复质量。
2021年12期 v.13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范乐乐;于杰;
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接受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内接受床旁康复、良肢位摆放、低频脉冲电刺激等超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美国国家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并评价患者出院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DL量表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ADL量表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并改善其预后。
2021年12期 v.13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都盼盼;栾颖;张广娟;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Ⅲa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均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变化、术后6个月生存情况。结果术后12周,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人S100钙结合蛋白A2(human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2,S100A2)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周血清IGF-1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00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Ⅲa期NSCLC患者而言,术后在化疗的基础上给予PD-1抑制剂能够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学指标,并提高患者近期无进展生存率。
2021年12期 v.13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曼容;张红青;李思毅;娄雅静;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所致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浦东分部收治的106例接受放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采用放射肿瘤协作组制定的黏膜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患者放疗结束时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Ⅲ级和Ⅳ级视为重度口腔黏膜炎。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发生重度口腔黏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为100%,包括Ⅰ级46例(43.4%)、Ⅱ级39例(36.8%)、Ⅲ级18例(17.0%)、Ⅳ级3例(2.8%),即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19.8%(21/106)。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同步化疗患者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年龄<60岁、无吸烟史、未合并糖尿病、无同步化疗者(均P<0.05)。放疗前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同步化疗、放疗前营养状况为C级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发生重度口腔黏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有吸烟史、同步化疗、放疗前营养不良均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重度口腔黏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12期 v.13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